“我觉得医疗水平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手术数量,而是搞清楚发病或治疗的基础理论,最终小做甚或不做,不仅减轻患者痛苦,更是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翟磊博士如是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减少手术创伤历来是外科医生的追求,要以无创或微创来解决患者疾患为己任。”翟磊,临床骨科冲击波医学及骨科运动康复领域的新星,对医学有着独特理解,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医者。
求学启程
在本科期间,他就经常泡在实验室,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教研室老师处理实验大鼠的“重口味”的饲养工作,被同学们称为“怪人”。节假日,他沉浸在图书馆,尝试撰写论文,从最初的格式不懂到本科四年发表多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不仅成为同学中的优秀者,而且收获了爱情。
2005年,翟磊以全校骨科初试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国内骨科冲击波泰斗邢更彦教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短短三年,他不仅完成基础和科研的学习任务,还经常去患者病床周围近距离观察和熟悉患者。并且在国内首次对体外冲击波疗法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相关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在国内《中华骨科杂志》发表。此外,他还以学术秘书身份参与国内首部骨肌系统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专业性指导用书《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第一版的多个章节的编写和整体校对,该著作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再者,协助举办国内“第一届骨肌系统体外冲击波学习班”,为这一疗法今后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开拓性作用。
初露锋芒
2008年,翟磊作为优秀毕业生被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直接录用。次年,他代表团队参加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作“体外震波技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基因表达的调控效应”的演讲,获得广泛认可。相关成果论文在《中华骨科杂志》专刊发表,并受到裴福兴教授的肯定,自此崭露头角。2010年,翟磊作为重要完成人参与的“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及其复合疗法”项目荣获省部级二等奖,当年被医院聘为主治医生,年仅28岁。2012年,当选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
再攀高峰
4年的临床工作时间,翟磊发现骨科疾病的繁杂和自身的不足,决定再次拿起课本当学生,2013年,翟磊再次踏上求学之路,于天津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时任国内骨科摇篮——天津医院院长马信龙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他已是2岁孩子的父亲,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特别提倡每个周末留出一天时间作为家庭日,他也非常享受和家人在一起放松的时光,但是为了能学习更多的先进的治疗理念,他不仅高质量提前完成博士论文,而且在争得爱人和家庭的巨大支持后,暂时告别家庭,前往北京大学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内骨科中心进修。在进修期间他也非常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的在北京一呆就是半年,因为周末的北京高水平学术会议云集,所以,虽然天津和北京近在咫尺,但这半年他仅回津一次,住地下室大通铺、带面包矿泉水听一整天学术会、每晚挨个病人查体问诊、帮忙主办单位扫雪赢得参加尸体解剖机会、与科主任争论查体细节等成为当年积水潭医院进修生中的美谈。
荣誉满载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后一系列学术荣誉纷至沓来。2015年,翟磊当选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年被医院聘为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2017年,被《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聘为特约审稿人,同年,当选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理事。2018年,作为负责人取得了“ESW干预下和Wnt信号通路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MSCs成骨效应的调控”基金项目的进一步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SCI杂志和国内核心期刊,并被引用300余次。同期参与编写审校的《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第二版也已顺利出版。
工匠精神
翟磊医师不仅注重手术中的“微创治疗”,更将“运动处方”的理念融入日常诊疗中。他将这种工匠精神不仅落实在日常门诊和平时的社区义诊服务中,更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更多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治,“翟大夫腰部爱心小卡片”累计在病患中自费发放数千张。因为深知骨科疾病的特殊性,他不止一次强调,治疗骨科疾病不仅要注重手术技术的精湛,更要关注术前术后的功能恢复。他认为,通过改善生活和运动习惯能够避免手术,必要手术则尽量微创,手术加康复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翟医生还承担着医学生临床教学实习的带教工作,根据自己对专业的理解,他非常强调问诊和查体的重要性,拒绝仅靠影像资料诊治,为此家里亲戚朋友起初都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结果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不见患者不下诊断”已成为他和他的学生们的标志。
初心不改
正是这份医者仁心,让翟医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敬重。在胡润研究院与平安好医生联合发布的《2018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榜》中,他被评为“致敬同行认可的好医生”。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医术的肯定,更是对他医德的高度赞扬。在医学道路上,翟医生一步一个脚印,以工匠精神为医者正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被问及是什么让他坚持医生这条路时,他总笑着说:“这条路确实不易,坚持尽力做好每一天,才能对得起那份初心。” 看着那道在患者之间忙碌穿梭的瘦削身影,不断上移的发际线,虽然略显憔悴,但却充满坚毅,不禁让人陷入沉思。(文/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