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洁
在山峦叠嶂的塘溪山区,一条蜿蜒的公路连接着散落的村落,一位医生的名字在百姓间口口相传——黄波。自2009年以来,塘溪卫生院医生黄波十六年如一日,将仁心仁术化作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他多次放弃调往城市的机会,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成为当地群众离不开的“健康守护神”。
“根”,扎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哪里最需要,根就应该扎在哪里。”这是黄波的信念。2009年9月,黄波踏上塘溪的土地,山区医疗条件的薄弱和群众看病的艰难,深深触动了他。从此,他不仅坚守卫生院门诊,更频繁奔赴各个偏远的山村服务站。对他而言,医院是阵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同样是诊室。

他的服务早已超越“坐诊”的范畴。十余年来,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测血压、换药、诊治。有一次邹溪村老人卧病在床、无法到卫生院的老人,他放弃中午休息时间,跟着患者家属穿过弯弯绕绕的巷子上门问诊,不仅细致诊治病痛,更耐心嘱咐康复休养事宜,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家中就感受到医疗关怀的温度。有一次有位施村需导尿却不方便来院的患者,他同样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服务,用专业操作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有一次他得知养老院有患者突发高热,他第一时间带上诊疗箱奔赴现场......这些“有一次”串联起了黄医生扎根基层、心系患者的行医日常,每一个场景都是他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脚。无数个“有一次”,从来不是偶然的善举,而是他作为基层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常态化坚守——他用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条巷弄,用行动打破医疗服务的空间限制,让专业诊疗真正走进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身边。患者多次送来的锦旗,无声诉说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疫情突袭时,他更是主动扛起重担:进驻隔离酒店参与闭环防疫,顶着寒风在高速路口坚守核酸检测岗。每一次冲锋在前,都是他“把根扎在群众需要处”的初心践行。面对多次调往市区医院的机会,他始终坚定:“这里的乡亲认我、盼我,我的价值就在这山里。”
“技”,炼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
精湛的医术,是守护健康的硬道理。医术过硬,才能真真切切护好乡亲的健康。”十六年来,黄波把提升医术当作终身课题:白天连轴转接诊,深夜值守急诊、随120奔赴一场又一场急救现场。每一次精准诊断、每一次有效救治的背后,都是他啃下一个个医学难题的坚持。为补上山区医疗的短板,他主动申请前往鄞州人民医院、宁波市第一院进修,把上级医院的先进诊疗技术、急救理念打包带回塘溪;十六年来,黄波参与救治的门急诊患者高达13万余人次,这不仅是惊人的数字,更是他临床经验深厚、技术过硬的证明,也被考评为“优秀”和“先进工作者”。

他不仅是临床业务的“排头兵”,更是医院管理的“多面手”。兼任急诊质控工作期间,他带领团队精研业务、优化流程,不仅多次夺得区市急诊质控奖项,更成功推动科室创建为“三星级急诊科室”,让山区急救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同时,他承担起医保申诉的重任,耐心搭建医院与医保中心沟通的桥梁,确保国家医保政策精准惠及每一位山区患者,守护好群众的“看病钱”。
“德”,融入一点一滴的奉献中
“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黄波常以此自勉。他坚信,医德是医者的灵魂。

这份德,更外化于热心公益的社会责任中。积极参与健康讲座、爱心义诊、无偿献血、成分献血、捐献骨髓登记……他用一次次行动,将医者的大爱从诊室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生动诠释了“人民医生为人民”的深厚情怀。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十六年默默的坚守。黄波医生用他的“择”与“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凡的篇章,他为山区百姓健康所倾注的心血,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乡村振兴路上坚实的健康基石。
责任编辑:kj015
2016 年前后,中国家庭教育市场虽逐步升温,但行业痛点已显:多数机构或聚焦孩子 “行为矫正”,忽略家长教养方式的根源影响;或仅做家长理...
在睡眠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热衷于购买人体工学椅、调整电脑屏幕高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跷二郎腿,只为守护白天的“坐姿健康”坐姿与睡姿...
2025年11月19日,羌历新年之际,汶川县水磨镇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运动会伊始,阿坝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的舞龙舞狮表演率先引爆全场本次运动会由水磨镇联合阿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