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风何的医馆里,最先闻到的不是药草香,而是一种近乎庄严的静。这种静,源于一位医者四代家学沉淀下的定力,更源于一个刻入骨髓的信念——“一切以患者为先”。
这并非一句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他一切“非常之举”的最终解释。

一、父辈的教诲:三句箴言,一盏明灯
陈风何的医学启蒙,始于童年药碾子的滚动声,更始于父亲与祖父的三句家常话:
“先问饥寒,再问病痛。”
患者进门,不急着切脉。先看他衣着是否单薄,面色是否饥馑。若是一个冒雨前来的老人,陈风何会先递上一杯驱寒的姜枣茶。“脏腑的病,常起于生活的苦。身体暖了,心定了,药力才能通达。”
“能花十文钱,不让人花十一文。”
他的处方,素有“简廉”之风。能用价格低廉的药材组方,绝不追求名贵。他常说:“药无贵贱,效者是灵丹。患者的血汗钱,每一文都要用在刀刃上。”
“医生是渡人的船,不是卖药的翁。”
他看一个病人,常常需要半小时以上。问诊之细,令人动容。从睡眠深浅到情绪起伏,从饮食偏好到工作压力。“开方只是最后一步,之前的所有功夫,是为了找到那艘能‘渡’他过苦海的船。”
二、“患者为先”的当代实践:四个瞬间
在陈风何的行医生涯中,“患者为先”化作一个个具体的瞬间:
瞬间一:延长的诊疗时间
别的医生下班了,他的诊室还亮着灯。助手提醒他后面已无预约,他摆摆手:“这位大姐从县城赶来,胃病三年了,病因复杂,不能草草了事。”在他这里,一个病案的结束,不以时间为准,而以病因清晰、患者明了为准。
瞬间二:处方的“经济学”
面对一个经济拮据的学生,他反复斟酌,将方中一味名贵药材替换为功效相近的平价药材,并仔细告知如何自采鲜品药引以节省费用。他的药方,不仅是一张治病的纸,更是一份体恤的清单。
瞬间三:24小时在线的“定心丸”
重症患者或家属会有他的联系方式。他从不嫌烦,并说:“病不会按点发作,我的手机也不能。你深夜的一个电话,可能就能避免一次危险的错误。” 这份安全感,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瞬间四:教患者“忘记”医生
他最大的愿望,是患者不再需要他。他会不厌其烦地传授养生功法,制定饮食计划。“我的成功,不是你一直来找我,而是你学会如何生活,再也不用踏进我的门。”
三、薪火相传:一种价值观的延续
如今,陈风何也开始带徒。他教的第一课不是《汤头歌诀》,而是带学生去感受:
感受患者进门时眉间的焦虑;
感受他们谈及病痛时眼里的无助;
感受康复离去时,那份发自心底的轻松。
“技术易学,仁心难修。” 他告诉后辈:“我们家传了四代的,不是几张秘方,而是‘一切以患者为先’的这颗心。守住它,你开的每一味药,才有根基,才有灵魂。”
结语
在陈风何身上,我们看到了古老医道在现代社会最动人的样子。他让“患者为先”这句朴素的教诲,超越了服务态度,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医疗哲学与生命关怀。
他开的不仅是药,是希望,是安心,是一份穿越了四代时光、始终未变的——生命的托付与承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