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平原的沃土上,辛集农民画以其浓墨重彩的笔触,世代描绘着庄稼人的喜怒哀乐与乡土中国的斑斓梦境。当这些饱含泥土芬芳的画作,与来自陕西户县的古朴拙劲、天津北辰的诙谐生动、浙江秀洲的婉约清丽、上海金山的灵动雅致、重庆綦江的奇诡浪漫汇聚一堂,共同奏响“乡韵共织六域华章”的乡土艺术序曲时,这已不仅仅是一次辛集本土的艺术联展,更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对话与民间艺术价值的重塑。
一、泥土的史诗:辛集农民画的底色与底蕴
辛集农民画,其魂在“农”,其韵在“土”。它跳出学院派绘画对透视与光影的极致追求,以不拘一格的线条、艳丽大胆的配色和夸张传神的造型直抒胸臆,形成“稚拙纯朴、雅俗共存”的独特风格。画中,火红的辣椒串映衬着丰收的笑脸,喧闹的社火舞动着节庆的欢腾,肥壮的牲口寓意着家业的兴旺。每一笔色彩,都是农民对生活最直白、最热烈的礼赞;每一个场景,都是乡土记忆与民俗传统的视觉档案。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画作大多停留在农家院落、地方文化馆,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符号存在。然而,当它们被置于“六域华章”的展示平台上,与来自全国五个不同地域的农民画并列时,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进一步激活。这种对比,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不同地域“土而有别、俗而多彩”的文化个性,更让辛集农民画在交流互照中,强化了自身作为华北平原耿直热烈美学代表的艺术自觉,实现了从“地方手艺”到“公共艺术”的认知升级。如今,辛集农民画已走出乡野,走进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殿堂,更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二、织韵共谱:联展作为文化互鉴的桥梁
“乡韵共织”的核心在于“共织”。此次由辛集策划的联展,搭建了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平台。自上世纪 50年代农民画在全国蓬勃兴起,到1988年文化部命名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后,各地农民画便形成了鲜明地域特色,而此次联展正是这些特色的集中呈现:陕西户县的作品以拙劲浑厚的线条勾勒出黄土高原的沧桑,天津北辰则以幽默诙谐的市井气息展现北方码头的生动,而浙江秀洲与上海金山则分别以水乡的清丽和江南的雅致,呈现出南方田园的婉约与灵动。重庆綦江那充满奇诡想象的浪漫构图,也为辛集画家打开了新的创作思路。
联展的价值更在于将视觉差异转化为思想启发。辛集的老艺人坚守着技法的传承与民俗叙事的完整性,而年轻创作者则从其他地域的画风中汲取灵感,尝试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传统题材。我们看到,有画家在保留大红大绿乡土色彩的基础上,引入当代构图理念;也有创作者积极探索农民画与掐丝工艺的结合,将游走的金丝与流畅的色彩相融合,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此外,将农民画元素拓展至葫芦、石头、陶瓷、皮革等多样载体的实践也日益丰富。这种“互鉴共融、美美与共”的格局,正是“共织华章”最生动的体现,它让辛集农民画在坚守本土气质的同时,走向一个更具开放性与现代感的未来。
三、赋能乡土:联展成果在地转化与振兴实践
联展的意义,最终要回馈于乡土。对于辛集而言,这次跨地域的艺术交流带来了切实的文化与经济效应。
首先,是地方品牌的有效提升。通过集结六地农民画作并加以系统展示,“辛集农民画”在地域民间艺术格局中的独特性得到凸显,增强了其作为华北乡土美学代表的影响力,也为后续传播与推广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其次,是产业路径的多元探索。联展的成功举办理顺了“以展促产”的发展思路。以往以原作销售为主的模式,逐渐向文创产品、体验工坊、主题旅游等方向拓展。辛集市高标准建设王下农民画特色小镇,以研创推广中心、美术馆和风情街为依托,打造“留住乡愁”精品文化休闲观光动线。同时,通过举办专题推介、在公共场所设置文旅展示专区等方式,构建起“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与人才活力的激发。当辛集的农民画家看到自己的作品与各地优秀创作同台展出并获得认可时,一种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与传承责任感被唤醒。他们不仅是执笔绘画的“庄稼人”,更是乡土文化的讲述者与创新者。这种认同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农民画的传承,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持续的人才动力。
“乡韵共织六域华章”农民画联展,是一场由泥土孕育、用色彩谱写的乡土艺术对话。它以辛集为主场,联动五地风格,展现了中国民间绘画的多样魅力。通过这次展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六地风土人情的视觉呈现,更是一条条被激活的民间艺术脉络,一个因交流而更加自信的辛集农民画创作群体,以及一幅“以艺兴乡、以文化人”的生动现实图景。展览虽已落幕,但它所织就的,是一幅地方文化在开放包容中持续生长、在与时代共振中不断出新的希望画卷。(封子园)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