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结合在哈军工纪念馆担任志愿服务讲解员以及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后的亲身经历,我对哈军工精神的时代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从小在哈尔滨长大,这座四季分明的北方名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坐落于此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更是我心中向往的精神高地。高考结束后,我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军工大院,成为哈军工纪念馆的一名志愿服务讲解员。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哈军工的历史有了系统了解,更让我最终选择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实现了个人理想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
在志愿服务中传承历史记忆
哈军工纪念馆由原炮兵工程系食堂改建而成,全面展示了哈军工的创建历程、办学成就和时代价值。初任讲解员时,面对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我曾担心难以胜任。通过查阅史料、请教老师和与志愿者交流,我逐步掌握了讲解要领,学会了用生动语言讲述厚重历史。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列宁曾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哈军工的创建与发展,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出武器装备的明显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催生了建设现代化高等军事工程学院的紧迫需求。从1952年陈赓院长提出"既要承认红军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办学思想,到1953年哈军工正式成立;从1954年五座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到1955年钱学森与陈赓关于导弹研制的历史性对话——这段创业史处处彰显着哈军工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1956年,面对教材匮乏的困境,哈军工人编写出新中国第一批通用型军事工程技术教材。每当讲解到这些手稿时,我的内心都深受震撼。在没有电脑排版、缺乏绘图工具的年代,前辈们用绳当尺、手绘图纸,写下了工整严谨的教案。这些手稿不仅记录着专业知识,更承载着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殷切期盼。
在军校生活中践行精神传统
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后,我对哈军工精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军校生活虽然充满挑战,但正是在这种磨练中,我们收获了军事技能,锤炼了意志品质。从叠被子、走队列到练体能,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训练,实则是在塑造灵魂、培养品格。
学校陈政委教诲我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在科大的学习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哈军工精神的当代价值——绝对忠诚、为军向战、敢为人先、严谨求实、攻坚克难、自信开放。这些精神特质已经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从军事训练到思政教育,从理论学习到自主创新,处处可见哈军工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在新时代续写精神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哈军工精神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记忆,更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信念、责任与梦想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要深入领悟哈军工精神的时代内涵,自觉将其转化为奋进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用青春和智慧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邱楚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