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铁四局(北)京滨(海新区)铁路四标二分部建设步入收尾阶段,这条承载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命的铁路线段,即将完成它的建设使命。而在全长3843.3米、合同造价11.54亿的工程背后,占地4800平方米的“京滨家园”里,500余名产业工人的故事,成了项目最温暖的收尾注脚。项目部以“四心”管理为笔,在这里写下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生动答卷。
从 “忧薪” 到 “安心”,民主管理守好权益底线
“刚进场时还担心工资能不能按时发,现在看公示栏每月更新的工资发放明细,心里比啥都踏实。” 即将随项目收尾转场的钢筋工老王,想起两年多前初到“京滨家园”的顾虑,如今只剩感慨。从项目开工至今,累计进场的 14 家协作队伍里,没有一名工人遇到欠薪问题,这背后是项目搭建的“民主管理网”:产业工人服务中心里,施工队伍管理人员与项目方共同组建的民主管理委员会,成了工人意见的“直通车”;党群协理员随时倾听需求,夏日送清凉、银行柜台进工地、爱心助学等服务,把关怀落到实处;大商务数智平台实现 “进场有登记、上岗有培训、出工有考勤”,维权告示牌就立在园区显眼处,每一项举措都让工人的 “放心” 有迹可循。如今项目收尾,这份“零欠薪”的答卷,成了给工人最实在的交代。
从“被动防”到“主动守”,安全管理筑牢施工根基
走进即将完成使命的“京滨家园”,人脸识别门禁、宿舍里的USB专用插口、食堂的醇基安全燃料,这些熟悉的安全细节依旧保持着常态。“哪怕快收尾了,安全这根弦也不能松。”安质部的工作人员说。项目制定的《工人产业园管理办法》,从住宿到餐饮、从用电到消防,全流程守护着工人安全;与天津市东丽区派出所联合开展的防诈骗宣传、工会组织的职业病讲座,让安全意识融入生活;“安全积分消费一卡通”更成了“传家宝”——发现隐患攒积分,在餐厅、超市、理发店直接消费,从开工到收尾,这份“人人当安全员”的热情始终未减。施工场上,每日班前讲话、每周安全警示教育、盾构接收前20多场专项培训,累计 1500 余人次参与的安全学习,最终换来了项目全程安全履约,为收尾画上了圆满的安全句号。
从“学徒”到“能手”,技能培育铺就成长之路
在“京滨家园”,“李然博士工作室”和“邹泽泽劳模工作室” 是工人的“成长摇篮”。技术能手开“工匠课堂”,产业工人学堂跟着施工节点搞培训,从主体结构施工到盾构掘进、盾构接收,手把手教工人攻克技术难题。为了让大家学透大盾构技术,项目还组织人员去北京东六环、江阴、珠海的标杆项目“取经”,邀请中交天和、北京交通大学的专家现场授课。如今项目收尾,22名盾构能手从这里走出,盾构机主管尹康、电工汤允聪在安徽省技能竞赛获奖,这份 “技能成长清单”,成了他们留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
从“异乡”到“家园”,人文关怀温暖收尾时光
尽管项目即将收尾,“京滨家园”的烟火气依旧浓厚:食堂里,根据工友意见更新的菜品还在供应;每周二的理发摊前,依旧排着长队。“虽然快离开了,但这里的日子跟家里一样舒心。”电工张师傅说。项目考虑到工地偏远,把幸福超市、阅览室、篮球场、小候鸟乐园都搬进了园区;选工人当楼长,每周评“文明宿舍”发流动红旗,大伙儿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70多场电影、900多人次观影、500多人次理发,这些细碎的温暖,让工人在收尾阶段依旧能感受到家的温度。如今“京滨家园”虽将完成使命,但这份舒心记忆,会跟着工人走向下一个建设现场。
项目收尾之际,“京滨家园”留下的不仅是业主评定的“样板工程”荣誉,更是200余名工人带着技能与经验转场杭州机场高铁等新项目的底气。项目部用 “四心” 管理写下的这份答卷,不仅为工程收尾画上圆满句号,更让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的理念扎根人心。
未来,当京滨铁路以交通联通带动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协同,为“一小时生活圈”“一小时产业圈” 奠基时,从“京滨家园” 走出的产业工人,也将继续在更多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中发光发热,用双手将区域协同的蓝图变为现实,让交通建设的长远价值,在人的成长与奋斗中不断延伸。(刘兰兰)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