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爆发,中国市场预计2025年规模达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0%。在此趋势下,广轻工人文系“智由行”团队依托“消费级产品+场景化服务”模式,近日发布“产品打磨—场景渗透—生态拓展”三步走规划,发力消费级外骨骼生态,彰显职教项目对接产业的前瞻布局。
目前,“智由行”已凭差异化打开市场。C端针对90后户外爱好者与中老年登山群体,推出3000元级轻量化外骨骼,较医疗级(30-50万元)、工业级(1-2万元)大幅降门槛,上线半年线上销量破2000台;B端与黄山、泰山等5A景区合作,采用“50-100元/天+电子押金”租赁模式,单设备日均服务2.3人次、复购率65%,还带动景区餐饮、纪念品消费增28%,实现三方共赢,为后续规划奠基。

第一步(2025-2026年)为产品打磨期,聚焦技术与质量。团队联合材料厂商优化碳纤维工艺,目标将产品重量降至0.8KG内,同时升级电池技术,把续航从6-8小时提至10小时;项目负责人王晓聪牵头实验室,完善传感器融合算法,确保运动意图识别准确率稳超99%;项目实施与运营负责人张婷主导建立规模化生产质控体系,为扩张铺路。
第二步(2027-2028年)进入场景渗透期,全面拓业务。景区端计划覆盖全国50家核心登山景区,通过“押金租赁+会员体系”实现单景区日均服务500人次,租赁年收入破8000万元;个人零售端推出“3000元基础版+5800元专业版”矩阵,专业版新增-20℃耐寒、IP68防水功能,依托电商与运动门店实现年销5万台、营收破亿;同时,团队联合3-5所院校建产学研实验室,人文系学生会主席朱映霖对接户外品牌,副主席陈奕君负责政府项目申报,推动产品纳入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目录,拓展银发康养场景。

第三步(2029-2030年)迈向生态拓展期,构建产业技术生态。技术端拟投1500万元建神经信号实验室,布局脑机接口技术,开发医疗康复专用外骨骼,新增肌电反馈训练功能;产业端联合材料、零部件厂商成立“轻量化外骨骼产业联盟”,推动关键材料成本降30%,建完整产业链;市场端借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美国机器人展等平台,合作东南亚、欧美经销商,目标海外营收占比达20%,同时启动科创板上市筹备,以资本加速技术商业化。 “我们不仅做产品,更打造外骨骼领域职教创新生态。”王晓聪表示。学生团队也将深度参与:人文素养系24级学生湛浩然优化运动场景适配方案,朱映霖、陈奕君聚焦市场拓展与资源对接。未来,“智由行”有望成科技与民生纽带,为中国消费级外骨骼产业注入职教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