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GB/T 46109-2025《灵芝栽培及采收技术规程》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首部针对灵芝栽培与采收的专项国标,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灵芝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纪元。

作为该标准的核心起草单位,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粤微公司”)用26年深耕积淀,为行业标准树立了"科创标杆"。
国标破局,填补产业空白
粤微用硬核实力定义行业规范
“这部标准的每一项技术指标,都源于千次实践的验证。”粤微公司总经理、标准核心起草人谢意珍研究员介绍,GB/T 46109-2025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灵芝栽培领域标准化空白,系统规范了灵芝从菌种制备到采收贮存的全流程技术要求,其中菌种三级制备体系、栽培环境参数、活性成分质控等核心条款,均深度融合了粤微近30年的科研实践积累。谢意珍研究员表示,"我们将近30年的技术积累转化为行业共同遵循的准则,就是要让优质灵芝的培育有章可循。"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意珍研究员
作为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粤微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贡献了三大核心支撑:
01
在菌种品质把控上
标准确立的"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制备体系,与粤微筛选驯化优势菌株GL-YW-01的技术路径一脉相承。粤微科考队足迹遍布国内外20多个省份及国家,从上千株野生灵芝中选育的优质菌株,为标准中"赤芝、紫芝等纯种选用规范"提供了关键实践依据。
02
在栽培技术规划方面
标准明确的段木与代料栽培环境参数、基质配比要求,融合了粤微四大种植基地的实践经验——从安徽大别山、东北长白山有机栽培基地的栽培环境优化,到西藏林下种植基地的环境调控,再到韶关工厂化基地的精准管理,这些实践数据让标准条款更具可操作性。
03
在质量安全管控上
标准对灵芝多糖≥0.90%、总灰分≤3.2%等关键指标的设定,与粤微建立的"原料-生产-成品"三级检测体系高度契合。粤微首创的生物酶法破壁技术,更为标准中"活性成分保留"相关技术要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30年科创坚守:
铸就国标制定的“粤微底气”
能够主导核心标准制定,源于粤微在灵芝领域无可替代的科创实力。自1998年成立以来,粤微作为一家以"院士+首席科学家"为学术引领的企业,始终站在灵芝科研最前沿。
01
在核心技术突破上
粤微首创的酶法破壁全灵芝技术改写了行业历史。1999年申请的全灵芝酶法破壁专利,解决了传统机械破壁损伤活性成分的难题,通过生物酶温和酶解孢子壁,使有效成分活性与吸收率显著提升。细胞试验证实,其酶法破壁灵芝孢子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远超机械破壁产品,该技术不仅获得广东专利奖,更成为行业高端产品的技术标杆。

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全灵芝配方,创新性融合孢子粉、子实体、菌丝体三类精华,实现近千种活性成分的协同增效,这一成果也被纳入标准的"优质灵芝品质特征"参考体系。
02
在科研平台和成果上
粤微依托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菌种保藏中心等10余个国家省部级平台,累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50余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一等奖2项,拥有70余件中国授权发明专利及3件美国专利。科研团队在《Cancer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140多篇论文,为灵芝的药用价值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更成为标准制定的重要理论支撑。
03
在全产业链管控上
粤微构建的"1个总部+3大园区+4大基地"布局,成功实现了从菌种选育到产品生产的全程可控。这种"科研+智造+基地"模式,不仅保障了自身产品的品质,更为标准中"全程可追溯"要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其明星产品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每100g含灵芝三萜25g、麦角甾醇105mg,凭借其双成分双功能的卓越品质,荣获国际发明金奖,更被评为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还成功入选第136届广交会“首批广州必购必带”城市礼物名单。

"标准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高品质灵芝产业的起点。"谢意珍表示,未来粤微将继续以科研创新为内核,以标准规范为引领,在灵芝种质创新、精深加工、跨界应用等领域持续突破,让中国灵芝在标准化道路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从首创技术到制定标准,从企业标杆到行业领航,广东粤微近30年的时光诠释了"专研百菌 芝润众生"的初心。随着GB/T 46109-2025标准的全面实施,粤微作为深耕灵芝领域的科创企业,正引领整个行业迈向更规范、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全新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