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一处汉代古墓遗址中,一架机身灵巧的无人机于宽度仅1.2米的狭窄墓室中自如飞行,自主完成三维建模与文物无损探测。这款“密境智探”空间探索无人机,凭借多项突破性技术,正在重塑高敏感环境探测的行业标准。该项目由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学生团队主导、教师指导研发,不仅攻克了传统探测设备的技术瓶颈,更在考古、灾害应急、能源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广泛潜力。

高敏感环境探测长期存在诸多技术难点。据商业计划书显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考古勘探服务市场规模年均约85亿元,但传统设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密闭空间GPS屏蔽致失联率超40%,潮湿环境电机故障率达25%,功能单一需多机协同,续航不足90分钟需频繁更换电池。
2024年,由工业机器人专业吴新亮、机电一体化专业欧伟康、朱啟坤、新能源专业邓凯乐、电子商务专业苏莉萍,黎可欣,王雅婷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在戴浩磊与袁晓燕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研发。戴浩磊老师主导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优化算法实现数据融合误差小于3厘米,避障成功率提升至99.7%;袁晓燕老师聚焦市场需求与资源整合,推动开发“设备共享平台”与轻量化培训机制,降低基层使用门槛。
团队最终实现四大技术创新:柔性防护罩技术使碰撞缓冲效率超90%,保障文物安全;模块化负载支持7类设备“热插拔”切换,效率提升8倍;智能续航系统将作业时间延长至3小时;IP67防护设计确保高海拔、高湿度等复杂环境下的稳定作业。

在实际应用中,“密境智探”表现出色:在三星堆遗址完成多项探测任务;于汶川地震评估中实现72小时5平方公里危险区域排查;油田防爆定制款填补了能源与文保交叉领域的装备空白。
目前,项目已获5项专利、2项软著,与3家省级考古研究所达成合作。以中国技术助力全球文化遗产保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