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行业的数字化,早已不是刚触网时的“线上引流”,也不止于内部的“流程信息化”,它正悄悄走入一个更深的阶段——用AI把从设计到交付的整条链路重新塑造一遍。这时候再看志邦家居这几年的发展方向,就能明白目前家居赛道遇到的不只是一场技术的升级比拼,更像是一次围绕速度、精度和体验的全面竞赛。
AI设计,本质是一场“沟通革命”
一直以来,家装设计有个绕不开的痛点:设计师与用户之间,总要经历好几轮“你画我改”、反复磨合的过程。原本出一套完整的全屋方案,可能要花上8、9个小时,现在志邦借助AI辅助出图,把这个过程缩短到了5到10分钟。但“快”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AI能读懂用户的偏好和户型结构,把模糊的“我想要这样的感觉”快速翻译成可视的图纸。沟通成本降下来,设计师就不再是埋头改图的“工具人”,而是真正去思考生活场景的策划者。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开始需要另一种人:懂美感、懂技术,也更懂用户需求的复合型设计师。

柔性制造:数据要流动,才能“活”起来
“设计即生产”。在定制家居场景中,大到每家每户尺寸、样式都不同的“非标”,小到一个橱柜、一盏灯位的设计,都需要复合型设计师在其中兼顾美感、理清用户需求,再让设计落地。志邦家居近年来着重培养的复合型设计师,已经可以熟练的应用设计软件把前端设计概念、产品标准和生产数据等整理成机器能读懂的指令,让工厂的柔性生产线能“听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智能制造4.0:夯实“好、准、快”的交付基石
针对定制家居的个性化需求,制造环节的高水平数智化支撑是个关键。正巧的是,志邦的智能4.0工厂也看到了这个点,通过智能自动化、数字信息化与生产柔性化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所见即设计,设计即生产,生产即交付”的数字化管控体系。在志邦的智能工厂里,AI检测能把精度控制在0.5毫米内,自动化水平提高了75%,交付周期也砍半,真正实现“齐户齐套、快速交付”的承诺。
从“制造力”到“用户运营力”的转身
智能制造,最终的目标不只是更快、更准地生产,还要让消费者感受到“确定性”。志邦试图让用户从设计之初就能感知进度,产品何时完工、何时送达,都能清晰可查。这种“不拖延、不扯皮”的交付体验,正在成为很多人选择品牌时的隐形标准。当行业竞争从“产品有什么功能”转向“体验到底舒不舒服”,制造环节的靠谱和透明,反而成了打动人的关键。

AI绝非万能 家居依然重“人”
尽管志邦在自动化和智能调度上进步明显,家装毕竟是个重线下、重服务的行业。最后装得好不好,仍然依赖安装师傅的手艺和专业;AI目前可以理解为是设计师或者导购的帮手,它能在设计需求急迫时快速生成布局方案、自动进行风格搭配产生精美效果图;而深化设计还需要设计师进行整体规划和细节还原。
志邦比较难得的是对“人”的重视,不止停留在前端的设计师,更延伸到了后端服务链条里的安装师傅群体。在家居行业第三方评价报告中,志邦整家所呈现出的多维度高标准,实际就是非标定制行业软性服务“硬化”“标准化”的真实写照。这完全打破了家居行业此前“服务质量没有衡量指标”的常规,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有行业协会在分析头部企业服务差异时提到,志邦能将设计方案的落地还原度稳定在高标准水平,除了前端数据的精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安装团队对工艺标准的严格执行,这种“最后一公里”的专业度,正是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容易忽视的核心竞争力。

全链贯通 比单点突破更重要
家居行业的数字化,不再是某个环节上换个新工具,而是从前端交互、中端生产到后端服务,整条链路的默契重构。从几分钟出图,到毫米级的品控,再到柔性的交付体系,志邦正试图打造以AI赋能和智能制造为双驱动力的新型产业范式。也许未来能真正跑出来的企业,不一定是技术最超前的,但一定是能把数据、场景与人连接得最顺畅的那一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