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从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毕业,同时确定明年赴新疆参与支教工作的迟嘉鹏,虽仅24岁,却已在自媒体、影像创作、教育领域烙下深浅不一却格外扎实的足迹。从早年创作出17.33亿播放量的自媒体内容时的通宵达旦,到后来提前修完大学学分时的争分夺秒,再到如今收拾行囊准备奔赴边疆时的坚定从容,他的成长轨迹里,不仅有“敢闯敢为”的冲劲,更藏着“事事落地”的细腻——这份特质,让这个年轻的故事多了几分打动人心的重量。近日,记者再次对话迟嘉鹏,透过更多未被提及的细节,读懂这位“多面青年”背后的热爱与坚守。
早年启蒙:键盘上的探索者,低谷里的“微光守护者”
“4岁那年,家里刚买电脑,我总趁爸妈做饭时,搬个小板凳扒在桌前‘研究’——不是玩游戏,是盯着键盘上的字母发呆,想知道按下去怎么就能跳出字来。”迟嘉鹏笑着回忆,为了记住键位,他偷偷在纸上画了张简易键盘,吃饭时都攥在手里,连睡前都要对着“纸键盘”默背几遍。没过多久,他竟能熟练打出爸妈的名字,甚至帮邻居家孩子打印作业,“当时邻居阿姨总夸我‘比大人还会玩电脑’,其实我是真觉得,这小小的键盘像个窗口,能让我看到家里书架之外的世界。”

图为迟嘉鹏手稿
7岁进入小学后,迟嘉鹏的“特别”愈发明显:作业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被老师批评“不认真”,但数学卷子上的解题思路却总能标新立异,语文作文里也常能看到超越年龄的观察。“有次语文老师找我谈话,说‘形式重要,但把想法说清楚更重要’,这句话我记到现在。”也正是这份对“核心价值”的早认知,让他后来在学业低谷时,没有彻底迷失方向。
13岁小升初,迟嘉鹏曾以语文满分、英语满分、数学98分的成绩考入当地重点初中,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当时的班主任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因他偶尔上课偷偷看电脑杂志,便当众批评“不务正业”,甚至没收了他攒钱买的编程书籍。“那段时间我像被浇了盆冷水,上课听不进去,作业也不想写,期末成绩直接掉到班级中下游,甚至想过‘反正老师觉得我不行,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迟嘉鹏坦言,他曾躲在房间里把编程书撕成碎片,又在深夜偷偷捡起来粘好——“其实心里还是舍不得,总觉得电脑里的那些东西,是我唯一能抓住的‘喜欢’。”
转机出现在15岁。进入职业中专后,迟嘉鹏先选了西餐专业,却在第一次揉面团时走神——“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用镜头拍好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入学第二周,他便鼓起勇气找校领导申请转专业,“校领导问‘转电商你能做好吗’,我说‘我能把电脑玩明白,也能把东西卖明白’。”这次“敢闯”,让他遇到了改变人生的两个人:电商专业的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他爱琢磨视频,便每周抽出两节晚自习帮他梳理创作思路,还把自己的电脑借给了他;当时的校长则特意协调了学校的教室,让他能在课后带着同学一起拍微电影。
“第一次拍微电影时,我们没有专业设备,就用手机架在三脚架上当固定机位,演员都是同班同学,台词记不住就写在手心。”迟嘉鹏记得,为了拍一个夕阳下的镜头,他们连续三天放学后守在学校操场,直到第三天赶上好天气,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当微电影在学校元旦晚会上播放时,他看到台下的王老师偷偷抹了眼泪——“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喜欢’真的能被看见,也能给别人带来力量。”
学业与事业:在“连轴转”里找平衡,用“实打实干”扛责任
16岁这年,迟嘉鹏迎来了人生的“加速期”。凭借对数字领域的敏感,他组建了5人团队,报名参加山东省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是“基于短视频的农产品推广方案”。为了做调研,他们周末凌晨4点就起床,坐两个小时公交去郊区的农贸市场,跟菜农聊天记录价格,再回到学校熬夜做PPT;比赛现场,评委问“如何保证短视频的传播度”,他当场打开手机,展示自己运营的账号数据——当时他的账号已经有了10万粉丝,“评委说‘你不是在纸上谈兵,是真的做过’,这句话让我们拿了省级二等奖。”
这次比赛,不仅让他获得了保送高等学府的机会,更让他坚定了“学业和事业要一起抓”的想法。进入大学后,他给自己制定了“魔鬼时间表”: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专业课知识点,上午下午正常上课,晚上7点到11点处理自媒体工作,11点后再自学高年级课程,经常忙到凌晨1点才睡觉。“有一次赶上期末考试和自媒体优酷牛人颁奖盛典直播撞期,我早上6点考完试,立刻打车去直播场地,直播结束后又回学校复习第二天的考试,连续36小时没合眼,最后考试成绩还不错,奖金也没有耽误拿。”
15岁到18岁这三年,是迟嘉鹏自媒体事业的高峰期。他专注于校园生活、青春成长类内容,每个视频的脚本都要改5遍以上,剪辑时更是“抠细节”——画面的色差、背景音乐的卡点、字幕的字体大小,都要反复调整。“有一次剪辑一个毕业季的视频,我从下午2点剪到第二天早上8点,电脑突然死机,没保存的素材全没了。”他没有崩溃,而是立刻重新开始,“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赶在毕业季结束前发出去,不能让期待的粉丝失望。”最终,这条视频的播放量突破了5000万,评论区里满是“看哭了”“想起了自己的毕业季”。
三年间,他的自媒体内容总播放量达到17.33亿,跻身同期网络节目排行榜第二,优酷粉丝突破85万,通过合法商业合作获得了超百万元收入。但即便事业顺风顺水,他也没放松学业——“我知道自媒体是风口,但知识是根基,早年落下的学业,必须补回来。”他主动找老师申请提前修课,自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概论》等高年级课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最终用两年时间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提前毕业。
后来,他又考取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一步步完善学业体系。“考研的时候,我每天泡在图书馆,中午就啃个面包,晚上闭馆后再在宿舍学到12点。有次冬天图书馆暖气坏了,我裹着羽绒服做题,手冻得握不住笔,就搓搓手继续写。”迟嘉鹏说,那段时间支撑他的,是王老师曾经说的“你既然能把喜欢的事做好,就能把该做的事做好”。
在事业和学业之外,“责任”二字始终刻在他的心里。2020年疫情爆发时,18岁的迟嘉鹏第一时间联系了武汉的慈善机构,捐款5万元;同年,他带领5名学生开展助农项目,帮烟台的果农卖苹果。“当时苹果滞销,果农大叔都快哭了,我们就拍了苹果从采摘到包装的短视频,还开了直播带货。”短短一个月,他们卖出了3万斤苹果,赚了第一笔助农收入。拿到钱后,迟嘉鹏没有分利润,而是先拿出3000元资助了一名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的贫困生。
“第一次见那个学生时,他攥着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说‘我想上学,但不想让爸妈再辛苦’。”迟嘉鹏当场决定,除了3000元学费,还自己掏腰包买了一部价值5999元的手机送给她,“现在上学需要用手机上网课,不能让设备拖了后腿。”之后,他每个月都会给这个学生打1000元生活费,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她去年给我寄了自己画的画,说‘等我毕业也想做公益,像你帮我一样帮别人’,这句话比任何奖励都让我开心。”
抉择支教:把“远方”变成“脚下的路”,用“热爱”点亮边疆
2025年,即将完成硕士学业的迟嘉鹏,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赴新疆支教。“身边有人问我‘你有自媒体的底子,又有硕士学历,还有教师的编制,在城市找份好工作不难,为什么要去边疆吃苦’。”他的回答很坚定:“21岁那年,我结束了5年的自媒体事业,去当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因为听懂了一个知识点而眼睛发亮,那种成就感,是做自媒体再多播放量都比不了的。”
其实,赴疆支教的想法,早在他备考硕士时就埋下了种子。“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边疆学校的照片,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听课,却缺少优质的教学资源,心里就有个念头:等我学好了教育方法,一定要去帮他们。”备考期间,他特意选修了“边疆教育研究”的相关课程,还联系了在新疆支教的学长,了解当地的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学长说‘孩子们很喜欢新鲜的知识,也很懂事,你要是来,肯定能和他们处好’,这句话让我更坚定了。”
现在,迟嘉鹏的支教准备已经进入“倒计时”。他整理了自己从本科到硕士的学习笔记,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还补充了适合边疆学生的案例——比如在讲“地理”时,会加入新疆的地形地貌介绍;讲“语文”时,会准备边疆诗人的作品。他还联系了以前的自媒体粉丝,发起了“书香边疆”的捐书活动,短短一周就收到了2000多本书,“都是适合中小学生看的课外书,我会打包一起带去,让孩子们能读到更多好书。”
除此之外,他还在偷偷学习维吾尔语,手机里存着维吾尔语日常用语的音频,每天睡前都会听10分钟,“虽然现在只会说‘你好’‘谢谢’‘加油’,但我希望到了那里,能先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打招呼,让孩子们觉得亲切。”他还计划在支教期间,用自己的影像创作经验,给学生们开一门“短视频创作课”,教他们用手机记录生活——“孩子们眼里的边疆,一定比我看到的更生动,我想帮他们把这些美好记录下来,也让更多人看到边疆的样子。”
直面质疑:以清醒破杂音,以笃定守初心
筹备支教的日子里,迟嘉鹏正蹲在地上给2000多本捐赠书籍贴分类标签,指尖刚沾上一点胶水,手机就响了——是曾经一起做自媒体的伙伴,语气里满是不解:“迟嘉鹏,你真要去?我刷到有人说你是去‘镀金’,待几个月拍点视频就回来,你别真傻到把前途搭进去啊!”
他握着标签纸笑了笑,露出一对浅浅的梨涡,声音里没有丝毫急躁:“你看我这标签,分了‘绘本类’‘科普类’‘文学类’,都是按当地老师说的学生需求整理的,要是只想镀金,犯不着费这劲。”挂了电话,他随手拿起一本《昆虫记》,扉页上已经提前用铅笔写好了几句简单的维吾尔语注释,那是他前一晚对着音频逐字核对的。
质疑声更直接:“怕不是作秀攒履历”“哪能沉下心教书,无非换个赛道博关注”;面对这些,迟嘉鹏没有生气,只是对着手机屏幕顿了顿,指尖慢慢划过键盘敲下回复:“我会用支教的每一天做答案,五年后你可以再来看。”
他还主动在一次公益分享会上提及这些质疑,说话时手里还捏着一枚刚剪好的书签——那是之前资助的贫困生寄来的画,被他剪成了小太阳的形状。“有人怀疑我的动机,我都理解。”他把书签轻轻插进一本绘本里,抬眼时眼神亮亮的,“但比起这些声音,我更在意的是,边疆的孩子能不能多读到一本书,能不能通过我的课多看到一点外面的世界。”用行动回应着所有疑问——就像当年面对自媒体数据瓶颈、考研备考的艰难时一样,他从不用语言反驳,只用“落地的实事”证明自己的笃定。
心底的褶皱:未说出口的告别
收拾支教行李的间隙,迟嘉鹏习惯性地摸出手机,手指划过通讯录里那个置顶的名字,又猛地收回。“我们好像,早就不在一条路上了”,迟嘉鹏的声音很轻,却像针一样扎在心上。两年的时光,从一开始的甜蜜,再到后来各自忙碌的沉默,那些没说出口的疲惫和疏离,终究攒成了一句告别。
他蹲在地上,目光落在行李箱的滚轮上,忽然想起上次吵架,那时他就已经发现,两人的世界早已慢慢错开了。迟嘉鹏抬手揉了揉眉心,心里空落落的,却又带着一丝说不清的释然。他知道,不是谁错了,只是成长路上的岔路口,他们终究选了不同的方向。把手机揣回口袋,他重新拿起标签纸,指尖却比刚才更用力了些——既然有些遗憾无法避免,就更要把眼前的路走扎实,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那些曾一起走过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由迟嘉鹏主导筹备的网络大电影,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部电影邀请了日本国宝级女演员田中裕子参与,讲述的是中国乡村教师的故事。“当时找田中小姐合作时,她问我‘なぜこのような物語を撮影するのか?为什么要拍这样的故事’,我说‘因为我见过很多默默付出的老师,他们值得被看见’。”迟嘉鹏说,支教期间,他会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和后期团队远程沟通,推进电影项目收尾,“希望这部电影能在明年上映,让更多人关注教育领域,也希望能给边疆的孩子们带去一点力量——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回望与展望:以“闯劲”破万难,以“初心”赴山海
回顾24年的成长路,迟嘉鹏说自己最庆幸的,是“从未因为困难而停下脚步”。从4岁扒着键盘探索世界的“好奇少年”,到15岁拍微电影的“追梦青年”,再到21岁站在讲台的“老师”,直至即将启程的“新疆支教者”,每一次身份转变,都藏着他对“热爱”的坚守和对“责任”的担当。
“常遇春将军‘死在床上没出息,只要敌人还在,咱们该死在马上’的话,我一直记在笔记本的第一页。”迟嘉鹏笑着说,对他而言,人生路上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畏难情绪和懈怠心态,“以前做自媒体遇到瓶颈时,我会告诉自己‘再试一次,说不定就成了’;考研累到想放弃时,我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能离他们更近一点’。”
现在,迟嘉鹏的行李箱已经收拾好了:里面有打包好的教学笔记和书籍,有记录影像的相机,还有一件妈妈买的毛衣——“妈妈说新疆冬天冷,让我多穿点,还说‘你去做喜欢的事,爸妈支持你’。”他计划在支教的第一周,给孩子们上一堂“我的键盘故事”课,“想告诉他们,不管现在身处哪里,只要有好奇心和闯劲,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未来,他不仅要在边疆的课堂上践行教育初心,还要用镜头记录下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孩子们的成长——“希望能拍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边疆的小太阳》,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孩子有多优秀,这里的发展有多好。”他还想在支教结束后,继续留在边疆教育领域,“如果有机会,我想建一所‘影像教室’,让更多孩子能通过镜头表达自己,也让更多人听到边疆的声音。”
这位24岁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书写了当代青年的另一种可能——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不沉迷于一时的得失,而是把个人的热爱融入时代的需求,把脚下的路走得扎实而坚定。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人生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一场持久战,只要心怀热爱,肩扛责任,就能朝着光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