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途径。作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本科生辅导员,我始终将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视为一项重要的育人职责。本总结旨在梳理近期带领我院本科生所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分享作为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切身感悟,以期为未来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 精心组织与多元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概览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紧密围绕学院特色与学生特长,策划并实施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服务中找到位置、发挥光热。
1. 理论宣讲类:“红色薪火”宣讲团。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理论宣讲团,深入长春市部分社区、中小学,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故事、国情政策等,用青年视角、生动语言开展宣讲。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青言青语”,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担当了理论传播的“轻骑兵”。
2. 爱心助学类:“书香传递,点亮梦想”山村助学行动。我们发起了一场爱心物资募捐活动。将这批满载着关怀与期望的学习物资送到了山村孩子们的手中。这项活动不仅是一次物质的馈赠,更是一次心灵的互动和希望的播种。
3. 社区服务类:“温情相伴”助老行动。我们与周边街道养老服务站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前往探望孤寡、空巢老人。学生们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资,更重要的是与他们促膝长谈,聆听往事,用陪伴给予精神慰藉。这项活动让学生们直面社会老龄化现状,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4. 生态环保类:“美丽长春”绿色践行。结合“两山理论”的学习,我们组织了净滩行动、公园垃圾清理、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学生们在劳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的艰辛与必要,将宏大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于捡起一个瓶盖、分类一袋垃圾的具体行动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5. 赛会服务类:“展吉大风采”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积极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地方大型赛会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学生们在更高平台上展现吉大学子的良好风貌,在引导、咨询、协调等工作中锻炼了应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的活动,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志愿服务体系,确保了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二、 润物无声与塑形铸魂:志愿服务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志愿服务活动绝非简单的“做好事”,它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积极影响。
1. 深化理论认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而言,志愿服务是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最佳途径。当他们在宣讲中看到群众认同的眼神,在助学中深刻体会到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与推动教育公平的迫切性在助老中体会到社会服务的价值,在环保中感受到“绿水青山”的意义,书本上的“人民立场”、“社会责任”、“生态文明”便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变得有温度、可感知。这种实践带来的认知深化,远比课堂灌输更加深刻和持久,极大地坚定了他们的专业自信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2. 提升综合素质,锻造实践能力之刃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能力的“练兵场”。
组织协调能力:从活动策划、联络对接、人员分配到现场执行,学生们在一次次实践中学会了如何高效地组织一场活动。
沟通表达能力: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服务对象交流,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沟通技巧与共情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面对突发状况和实际困难,学生们学会了冷静分析、灵活应对,提升了抗压能力和实干本领。
团队协作精神: 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使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互相信任、支持和配合。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之根。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社会,学生们亲眼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成就,也直观感受到了现实存在的挑战(如老龄化、社区治理等)。这种真实的接触,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真正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许多学生在总结中写道:“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我希望未来能为此做更多”。这份由体验而生发的责任感,是青年成长为栋梁之才最宝贵的内驱力。
4. 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我价值之悟。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给予”的快乐和“被需要”的满足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个人幸福感的宝贵财富。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后获得的真诚感谢与认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提升了自我认同感。这对于缓解学业压力、排解成长烦恼、塑造积极乐观的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见证成长与自我升华:作为辅导员的体会与反思
在带领学生们前行的过程中,我既是组织者、引导者,也是见证者、学习者,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体会。
欣慰于“见证成长”的喜悦。我最欣慰的时刻,是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羞涩、胆怯到后来的自信、从容;是听到他们从活动归来后,热烈讨论的不是辛苦,而是收获与感悟;是发现他们通过活动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这种“静待花开”的喜悦,是辅导员工作中最幸福的回报。
得益于“教学相长”的启发。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展现出的创造力、激情和韧性常常令我感动和钦佩。他们的新鲜想法不断为活动注入活力,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也让我深受教育。这个过程提醒我,育人工作不能是单向的灌输,而应是双向的奔赴和共同的成长。
思考于“精益求精”的方向。回顾工作,我也认识到一些可提升的空间:一是机制化建设,需建立更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和长期合作项目,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二是精准化匹配,未来可以更细致地调研学生兴趣与特长,实现志愿服务项目的“精准投放”,让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三是深度化总结,强化活动后的反思与研讨环节,引导学生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大化活动的育人成效。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活动是连接理论与现实、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是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一环。作为辅导员,我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们在志愿服务的广阔天地中继续深耕,让他们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让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最绚丽的光彩。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吴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