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云睿) 日前,拥有烟台临港工业学校助农创业经历、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和新锐导演等多重身份的青年教师迟嘉鹏,明年正式启程前往新疆,开启为期五年的支教生涯。这位在疫情期间曾捐款5万元助力抗疫的青年,以教育者的身份再次出发,用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扎根基层、奉献边疆的责任与担当。
成长轨迹:从公益创客到教育践行者的多维进阶
迟嘉鹏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跨界”与“深耕”的双重特质。2018年,就读于中专学校的他,便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牵头组建“新思路助农”创业团队。在那个暑假,他带领5名同学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31天实现盈利3700元,并将这笔资金全额捐赠给学校贫困生,助其圆了大学梦。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行动的价值”,也为其日后投身教育公益埋下伏笔。
2019年,迟嘉鹏以优异成绩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在校期间,他不仅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还多次参与鲁南地区乡村支教项目,为留守儿童设计“故事化课堂”,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最终以“优秀毕业生”荣誉毕业。与此同时,他于中国海洋大学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跨界成为新锐导演,其执导的微电影《山外青山楼外楼》携手日本影后田中裕子,聚焦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议题,在业内引发关注;另一部反校园暴力题材作品《我死前的那七天》,则凭借深刻的社会洞察获得多项创作奖项。
疫情期间的公益担当更是其成长轨迹中的浓墨重彩一笔。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他第一时间通过公益平台捐赠5万元,用于支援湖北疫区医疗物资采购。“当时看到前线医护人员的付出,就想着尽自己所能做些什么。”迟嘉鹏回忆道,这笔捐款源于他在校期间的创业收入与奖学金,“能为抗疫出一份力,是青年应有的担当。”
身份澄清:与失信被执行人无任何关联
针对近期网络出现的同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经本报多方核实,该人员与迟嘉鹏在教育背景、活动地域、核心身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纯属姓名巧合。具体区分如下:
迟嘉鹏的个人经历可追溯、可验证,从烟台助农项目的财务记录,到山东师范大学的支教档案,再到中国海洋大学的创作备案,均有完整轨迹,不存在任何涉诉或失信情况。
支教筹备:以多元能力打造边疆特色课堂
为了此次支教,迟嘉鹏做了充分准备。他结合自身导演经历,为新疆学生设计了“影像化教学方案”,计划通过短视频创作、乡土纪录片拍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同时,他整理了此前助农、支教时积累的《乡土故事集》,内含烟台民俗、鲁南乡村等内容,希望以此搭建起山东与新疆的文化交流桥梁。
在物资准备上,他的行囊里既有为学生定制的双语学习手册、科普实验器材,也有从山东带来的文具、书籍,总价值超2万元。“这些物资是连接我和孩子们的第一份礼物。”迟嘉鹏表示,未来还将通过公益平台发起“边疆图书角”计划,号召更多人参与到教育帮扶中。
对于支教目标,他有着清晰规划:“短期要适应教学节奏,带好每一堂课;中期要打造特色课程品牌,帮助学校建立可持续的教学模式;长期则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影响更多青年关注边疆教育。”
社会反响:多方点赞青年奉献精神
迟嘉鹏的支教决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山东师范大学校友会专门为其举办了“教育初心分享会”,邀请历届支教毕业生分享经验;中国海洋大学也为其提供了创作资源支持,希望他能在支教期间继续用镜头记录边疆教育故事。从烟台校园的助农创客,到抗疫捐款的公益先锋,再到跨界创作的新锐导演,如今成为边疆支教教师,迟嘉鹏的每一次身份转变,都在书写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他的五年支教之约,不仅是个人教育理想的实践,更是将青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诠释。正如他在出发前所说:“教育是点燃希望的事业,我愿意做那个执灯人,在天山脚下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