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丹
在湘西永顺的青山绿水间,大丰生态农业创始人王少甫以“标准化+特色化”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从西餐店创业者到莓茶产业领军者,他带领企业构建全链路标准化体系,将土家族千年传承的莓茶打造为富民增收的“黄金叶”。本次,我们将对话王少甫,揭秘大丰生态农业如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功能性食品研发及茶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重构特色农业价值链。
问:王总您好!请您介绍一下自己及您的履历。是什么样的机遇让您选择了“莓茶”这个细分领域?
王少甫:我大学毕业便开始创业,2015年开了西餐店赚到第一桶金后返乡创业。受父亲农业梦想驱动,我们父子携手探索农业领域,尝试过养殖黑猪、酿酒、种葛根、石蛙养殖等项目,但发现这些产业我们做的要么规模小、要么带动性慢,。最终在考察时,我们选择了莓茶——这种富含“黄酮之王”显齿蛇葡萄的代茶类植物,既符合大健康赛道趋势,又能快速见效益,于是选定莓茶作为特色农业突破口。
问:“莓茶”有着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王少甫:莓茶是我们土家族千年传承的茶饮,但是按照现在的划分的话,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在茶分类中它是属于药食同源的代用茶。它学名叫显齿蛇葡萄,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藤本植物。最大的差别就是莓茶富含黄酮,有“黄酮之王”的美誉,其黄酮含量在已知植物中居首,这正是市场认可的核心价值。
问:面对市场的竞争,大丰莓茶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如何从种植源头到销售加工全过程确保产品的高品质?
王少甫:我们合作了很多大的平台,我认为我们真正的核心优势在于标准化。我们从一开始做莓茶,就积极办理SC认证,将农产品转化为标品,解决市场波动和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禹利君教授团队,为永顺莓茶建立了莓茶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及全链路标准体系,包括HACCP认证,严格管理品控,这是我们为什么能进入很多大平台的核心要素,也是公司发展的第一要务。
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尝试过哪些创新?取得过哪些成果?
王少甫:创新分两方面:一是标准建设,我们建立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路标准体系;二是深加工产品研发,在植物提取这方面,我们提取莓茶成分供应B端,出口到美国成为保肝护肝类的营养膳食补充剂,现在销路也比较好;在深加工这方面,我们同时探索莓茶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但标准化仍是产业做强的前提。
问:企业的千亩基地在芙蓉镇、西岐乡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少甫:我个人感觉莓茶是一个非常好的富民产业,带动性非常强,因为莓茶采摘的现状问题,目前没办法实现全面的机械化种植和生产,那么从种植端、采摘端再到加工端,就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我们的万民乡基地、西岐乡基地、芙蓉镇基地及多个产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户带来显著效益。从种植、采摘到加工,解决了非农忙时节农户收入低的问题。原来不农忙的时候,农户们可能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现在在农闲时期,家门口也能挣3到5万元。
问:对于大丰生态农业的未来,您有这样的规划和远景?
王少甫:首要还是做好基础的事情,把莓茶的标准化做好,确保我们的基本盘不变。第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去做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去探索更多功能性食品。再次,就是借助我们湘西芙蓉镇先天的文旅优势,依靠我们在芙蓉镇的高山茶园,去做茶文旅融合。
问:您认为品牌对于您的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未来,您在品牌方面有什么规划?
王少甫:品牌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企业的初期可能是做代工或者和别的品牌合作,但是一个企业未来要长久发展,必须建立自有品牌以实现渠道、价格、标准可控。目前我们正构建轻人设品牌,未来将逐步完善品牌体系,怕贪多嚼不烂。
结语
从西餐店到莓茶产业,王少甫以“标准化为骨、文化为魂”的实践,为湘西特色农业树立了“守正出新”的标杆。
大丰生态通过全链路标准化体系破解农产品“非标”困局,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激活乡村经济,更以功能性食品研发和茶文旅融合开拓产业新边界。其发展路径证明:唯有深挖地域特色、坚守品质底线、持续创新破局,才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大丰生态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三重奏的生动诠释。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