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轰鸣的车间里,飞溅的焊花中,李庆南二十载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位身着深蓝色工装的普通工人,用双手打磨零件,以汗水浇灌匠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奋斗篇章。
李庆南出身于工人家庭,父亲是厂里的老钳工,儿时的他常在工厂大院玩耍,听着机床的嗡鸣入睡,看着父亲用锉刀将粗糙的铁块雕琢成精密零件,一颗 “匠心” 的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种下。高中毕业后,他毅然接过父亲的扳手,成为一名机械加工工人。初入车间时,笨重的机床、复杂的图纸让他倍感压力,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把车间当成课堂,把老师傅当作老师,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每一个操作细节和技术要点。
工作中的李庆南,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一次,工厂承接了一批高精度航空零件订单,其中关键部件的误差要求控制在 0.01 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对加工工艺提出了极高挑战。面对难题,李庆南主动请缨,连续半个月泡在车间,反复调试机床参数,尝试不同的刀具和切削角度。困了,就在休息室的长椅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啃两口冷馒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他终于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加工方法,成功攻克技术难关,订单交付时,客户对零件质量赞不绝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厂引进了先进的数控机床,这对习惯了传统加工的李庆南来说是个新挑战。他深知,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数控培训班,白天在车间实践,晚上在家研究编程代码。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通过网络向专家请教,或是和同行交流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半年时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操作,还能根据实际生产需求优化编程,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车间里,李庆南不仅是技术能手,更是工友们的 “贴心人”。每当有新员工入职,他都会主动承担起 “传帮带” 的任务,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技巧和安全规范。他常说:“咱们工人,手艺就是饭碗,把本事传给年轻人,就是为工厂的未来添砖加瓦。” 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徒弟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

多年来,李庆南获得的荣誉证书摆满了柜子:“技术标兵”“劳动奖章”“首席技师”…… 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对他来说,最自豪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经他手加工的零件,成为大型机械设备上可靠运转的部件,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如今,虽然已到知天命之年,李庆南依然坚守在生产一线,他说:“只要工厂需要,我就会一直在车间,用双手锻造更多精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