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血栓就像血管中不该存在的“血块”或“路障”,一旦形成并堵塞血管,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乃至猝死,是潜藏在人体内的“隐形杀手”。
血栓从何而来?——揭秘“斑块破裂”的连锁反应
血栓并非凭空出现,它的形成与血管内壁的损伤息息相关,其中最关键的“始作俑者”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我们可以把健康的血管想象成一条光滑、有弹性的高速公路,血液在其中顺畅流淌。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因素的影响,血管内壁会受损,变得粗糙。血液中的“垃圾”(如胆固醇、脂质等)会趁机沉积在内壁下,逐渐形成像粥一样的粘稠物质,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又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如果破裂后又会导致血栓形成,随着血流“漂流”到其他部位,引发致命后果。
血栓的危害——身体里的“交通大瘫痪”
血栓的危害取决于它堵塞的位置。无论堵在哪里,都意味着下游的组织器官将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堵在下肢深静脉→下肢肿痛、皮肤发红发热(常见于久坐久卧人群);
堵在肺动脉→肺栓塞(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甚至猝死);
堵在脑血管→脑梗(偏瘫、失语,甚至昏迷);
堵在心脏冠状动脉→心梗(剧烈胸痛、濒死感)。
由此可见,防治血栓的核心,在于预防斑块的形成,并稳定已有的斑块,防止其破裂。
生活干预+通心络三重保护血管,防栓于未然
预防血栓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而中医药在“治未病”和整体调节方面优势突出,通心络胶囊就是其中的代表。研究表明,通心络主要通过以下“三重防护”机制来保护血管、稳定斑块、防治血栓:
1. 血液保护作用
通心络可调节血脂,增强抗凝作用,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并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预防血栓形成。
2. 血管保护作用
通心络可有效解除血管痉挛,抑制、稳定斑块。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牵头开展的“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CAPITAL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通心络治疗可延缓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减少首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这意味着通心络不仅能稳定斑块,抑制斑块形成,而且能逆转斑块对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基于微血管保护的缺血组织保护作用
通心络通过激活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脑等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缩小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减轻无复流现象,促进缺血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
在“世界血栓日”我们再次认识到,防治血栓是一场关乎生命的“血管保卫战”。通心络胶囊通过 “保护内皮、稳定斑块、疏通微循环” 这三重协同作用,构建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尤其适用于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防治,为您的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