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5消费经济学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在郑州轻工业大学隆重举行。消费经济学会会长、西南大经大学原校长卓志,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教授魏世忠等领导,以及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侨大学等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消费经济学会专注于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教育部,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宣部确定的“重点联系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本次论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发提振新消费”为主题。
个人经济体理论创始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个人经济体课题组执行主任、九方马管理咨询董事长王万军应邀出席,并做了题为《从“消费者”到“产消者”到“生产活动组织者”:个人经济体引发“消费的革命”》。
“提振消费,首先要考虑消费者钱从哪里来。如果消费者没钱,所有的消费刺激都是与虎谋皮。”在大家都在想如何提振消费时,王万军首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消费者常规收入在减少,钱只出不进,自然越来越没钱消费。消费的钱从哪里来?”
图片说明:王万军做《从“消费者”到“产消者”到“生产活动组织者”:个人经济体引发“消费的革命”》主题演讲
要改变这种状况,王万军认为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意识的觉醒,从“纯粹的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最好转变为“生产活动的组织者,也就是个人经济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没钱消费”的问题。”
从“纯粹消费者”到“人人都是产消者”
消费者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上班赚钱、下班消费,做一个纯粹的消费者。
但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产消者”概念,认为消费者不只是消费,还能参与生产。例如消费者在消费电力的同时,通过在屋顶加装光伏发电面板生产电力,获得生产电力的收入。
但在“产消者”提出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产消者只限于特定人群。
“数字经济时代,人人都是产消者。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在刷视频还是在发朋友圈,都在消费数据产品,但同时又在生产数据。尤其是“数据资产”近年被确权为“正式产权”后,人人都变成了“产消者”。
正是互联网平台无偿地占据了消费者生产的数据资产,又将这笔资产投入到算法之中,才会让那些平台越来越富,消费者越来越穷。所以我们要呼吁消费者意识的觉醒,自己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是时时刻刻在生产数据的“产消者”,应该向平台讨要回自己的数据产权,或者让平台付费使用,以改变消费者之前“只出不进”的窘境。
不过,个体产生的碎片化的数据资产,其实经济价值可以忽略不计,那些标榜“个体数据资产”的返利平台,基本上都是割韭菜。
提出“人人都是产消者”更大的意义在于消费者意识觉醒,认识到自己可以不再是“纯粹消费者”,而是时时刻刻的数据资产生产者,或其他领域的生产者,从而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以增加消费者收入。
图片说明:1980年,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提出了“产消者”概念;2023年,王万军的《个人经济体》提出了“个人经济体”的概念。从“标准消费者”到“产消者”再到“个人经济体”,消费者实现了更高层面的嬗变。
人人可以成为“生产活动组织者”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身份的最新嬗变,是成为生产活动的组织者。”王万军在发言中提出,新质生产力时代,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为每个人成为“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创造了历史条件。
王万军认为,在一系列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要素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高效组合和优化配置,能够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消费提质升级。
“这正是消费者能够成为生产活动组织者的底层逻辑。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日渐高度分离,所有权还是资本所有,但使用权被配置到公共平台,消费者以极低的边际成本甚至零成本去使用。生产要素配置底层逻辑的巨大的改变,消费者可以像企业家一样,去组织社会生产活动。”
图片说明:王万军做《从“消费者”到“产消者”到“生产活动组织者”:个人经济体引发“消费的革命”》主题演讲
成为“生产活动组织者”,是消费者身份的巨大嬗变。正因为可以组织生产活动,个体就不再是小小的个体户,其经济规模有可能超越企业或企业集团,甚至可以达到“经济体”的规模。这就是王万军提出的“个人经济体”,也就是“个人经济体是数字经济时代,以个人为中心,依托平台资源,组织生产活动并创造经济价值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态。”
现实中个人经济现象正在不断涌现。李佳琦、董宇辉、罗振宇、郭有才等,都是典型的个人经济体。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单位”为中心。
而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不再是纯粹消费者,他们借助平台的赋能体系和复制系统,也正走在成为个人经济体的路上。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组织”
产消者和个人经济体一个共同显著特征,就是不再是纯粹消费者,而是生产者,但二者有严格的区分。
产消者尽管可以通过生产获得报酬,但都是“被动参与”。生产规则和流程等都是已经被制定好。例如分布式光伏发电,生产标准和定价等,都由电力公司制定。
但个人经济体不同,可以自主地制定生产标准、生产流程甚至定价,例如一个服装博主,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预判去决定采用什么款式、面料,采用哪家生产企业生产,价格也由自己决定,是属于“主动组织生产活动”。
“很显然,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收入来源,个人经济体比产消者要更有利也更有前景。”王万军认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要素将会越来越创新型地配置到平台,个人经济体将会成为未来经济生活的主流。
消费的革命带来自主富裕
在报告中,王万军提出,从“纯粹消费者”到组织社会生产活动的“个人经济体”,这其实是一场消费的革命。
“这场革命不是让消费者多赚几块钱,而是重构财富分配逻辑:一是从消耗财富到创造财富:你的注意力、社交关系、创意都是生产资料;二是从被动分配到主动组织:像企业家一样配置劳动力、资本、数据要素;三是从稀缺思维到丰盛思维:平台经济的复制性让个人产能无限扩展。”
他认为,时代红利从来不是精英的专利,而是普通人都有平等享有的权力。当每个消费者都能成为“个人经济体”,我们将见证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民主化——不是精英垄断时代红利,而是普通人用消费权撬动生产权。每个消费者、每个“个人经济体”所创造的财富将远远大过其消耗的财富,那将告别没钱消费的窘境,甚至走向富裕。而这种富裕,不再是等靠要,而是一种自主富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