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夜,灯火流转。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响起了深沉而磅礴的潮声——那是钱塘江的回响,也是一个民族永不消散的记忆。
那不是真正的水浪,却比浪潮更加汹涌。它是一个国家在危难时刻发出的呐喊,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战火中选择坚守的风骨写照。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由浙江演艺集团出品、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话剧团制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话剧《钱塘浩歌》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剧目,亮相北京中央歌剧院,参加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该剧从全国众多候选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2台入选作品之一。浙江演艺集团领导带队,浙江话剧团和浙江歌舞剧院的演职员全力以赴,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精湛的艺术呈现,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场直抵心灵的艺术体验。
一桥跨时空,群像铸风骨
话剧《钱塘浩歌》取材于一段悲壮而真实的历史。1937年,为阻日军南下侵略,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受命亲手炸毁了这座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刚刚建成89天的大桥。“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这不仅仅是一座现代化大桥的损毁,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以断腕之痛换希望的壮烈抉择。
全剧以独特的“双时空交错”叙事,让年迈的茅以升与青年时的自己隔空对话。一边是暮年回望的沉郁顿挫,一边是热血建桥的壮志豪情。两种声音交织,不仅还原了从应邀修桥、艰难兴建到忍痛炸毁、战后复建的全过程,更剖开了一位伟大工程师内心的波澜壮阔——那是理性与情感的撕扯,是小我与大义的权衡,更是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的交融。
舞台上,不仅有茅以升,更立起了时代的群像。有知识分子代表——“中国土木水利建设之父”曾养甫的忧急与愧叹,时任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的愤慨与坚守,桥梁建筑专家罗英的执着与才情,更有朴素的芸芸众生,如摆渡船夫、进步学生、市井商贩,他们的悲欢离合共同构成了一幅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全景画卷。桥,已不仅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科技报国的精神图腾,是亿万民众心系国运、共赴国难的情感枢纽。
四年磨一剑,匠心铸精品
《钱塘浩歌》的创作历程,走过整整四年。2021年7月,浙江话剧团正式启动创作筹备工作;2022年4月,剧本初稿完成,并于同年12月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2023年,创作团队先后在杭州召开两次专家研讨会,汇集国内戏剧界专家的智慧打磨剧本;2024年1月10日,剧组正式建组进入排练阶段,全体演员历时一年反复锤炼,在不断优化中提升舞台呈现,并获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多项荣誉。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钱塘浩歌》于3月1日在浙江杭州运河大剧院成功首演。此次晋京演出前,创作团队又对剧目进行了精心修改和提高,使整体艺术质量再上新台阶。
在北京的演出中,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时而屏息凝神,时而热泪盈眶,完全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氛围中。“造大桥啊过钱塘,铺铁轨啊架钢梁,脚下咆哮钱江浪,头顶一轮红太阳!”当杭州人民的造桥歌谣伴着钱塘江的潮声在剧场上空回荡,一座无形的桥也在观众心中悄然建成。演出落幕后,掌声亦如潮水般汹涌不息,许多观众久久伫立,不愿离去,不停地与台上的演员挥手致意。
《钱塘浩歌》不只是一部话剧,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正如剧中茅以升所言:“此岸是黑夜,彼岸是光明”。这座桥,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唯有懂得民族浴血的来路,我们才能知道如何走向光明的前路。
桥可以炸毁,但挺立的脊梁永远不会倒塌;岁月能够老去,但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终将如钱塘潮声,永远回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