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家电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快讯 > 正文

谈著名书法家学者唐从祥题状元府“文献在兹”书法特点及社会价值

谈著名书法家学者唐从祥题状元府“文献在兹”书法特点及社会价值
2025-09-10 15:42:46 来源:中国宪法传播网

唐从祥题:文献在兹

文章摘要:本文以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唐从祥先生2023年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状元府所题"文献在兹"巨幅榜书为研究对象,从书法艺术本体、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作品以颜真卿楷书为根基,融入个人艺术创新,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的完美交融。论文首先考察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继而详细分析其笔法、结体、章法等艺术特征,探讨其与颜体的承变关系,最后阐释其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意义。该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出展现,更是文化复兴与地方建设的有机结合,彰显了书法在当代的社会功能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唐从祥;唐驳虎;文献在兹;榜书;颜真卿楷书;书法特点;文化传承

一、引言:时代背景与文化意义

在当代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经历着从书斋走向社会、从个人修养转向公共文化建设的深刻变革。著名书法家学者眉山唐驳虎(唐从祥)先生于2023年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状元府所题的"文献在兹"巨幅榜书,正是这一变革的典型代表。这幅长2.8米、宽0.6米的大字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书法家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本文聚焦书法家唐从祥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状元府题写的“文献在兹”榜书作品,从技法、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作品以颜真卿楷书为根基,融入篆籀笔意与个人创新,形成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其创作理念体现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为新都状元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实践范本。

唐从祥,四川眉山人,字景瑞,号玉屏山人,笔名唐驳虎等,系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唐从祥先生秉持"书法是中华传承文化的载体,也要发挥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创作理念,认为书法家应当通过人民群众的认可而非单纯展览成名。这一理念在此次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作品既是为纪念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状元府而作,更是为状元府修复及状元文化街道建设提案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与地方文化人共同呼吁,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杨升庵故居明代状元府于2025年9月得到修复,唐从祥先生推动政府部门认可状元府的文化价值,起草桂湖至宝光寺状元文化街道项目规划,使书法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为了传承优秀文化,保护文物古迹遗址,唐从祥写“文献在兹”,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

二、创作语境: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

"文献在兹"的创作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升庵(杨慎)作为明代状元、著名学者,其故居状元府是四川新都重要的文化地标。清代乾隆年间曾进行重修,承载着丰富的科举文化与文人精神。"文献"一词源自《论语·八佾》,指典章制度与贤者著述;"在兹"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在此地。四字合称,强调此地为文献荟萃、文化传承之所,与状元府的文化定位高度契合。2023年,正值传统文化复兴战略深入实施时期,唐从祥先生应时而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参与。作品创作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更彰显了书法家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这一特定语境决定了作品需要兼具艺术高度、历史深度与公众亲和力,而非单纯的笔墨游戏。

三、艺术特征分析

3.1 笔法特征:颜筋唐骨的艺术创新

唐从祥先生深研颜真卿楷法,尤其得力于《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颜体晚年作品。在"文献在兹"中,颜体笔法的"篆籀之气"得到充分体现:中锋行笔,线条浑厚饱满,起笔多藏锋逆入,收笔回锋含蓄。如"文"字撇捺沉实稳健,"献"字戈钩遒劲有力,全无轻浮之态。唐从祥先生此幅“文献在兹”榜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其深植于颜真卿楷书的深厚传统之中。颜体楷书以其结体宽博宏大、笔力雄强浑厚、气势磅礴开张而著称,素有“庙堂之气”。唐先生精准地把握了颜体的精髓。

更重要的是,唐从祥对颜体笔法进行了个性化创新:首先,减弱了"蚕头雁尾"的程式化表现,更注重线条的内在张力与整体气韵。如"在"字长横,起笔略顿后中锋推行,收笔自然驻锋,以骨力胜于波磔,更适应大字榜书的视觉需求。其次,墨色变化富有现代意识,正文与落款自然交融,行楷结合处理恰到好处。如"献"字粗细线条搭配显苍茫老辣,又避免枯燥板滞,体现了艺术家对水墨控制的精湛技艺。

3.2 结体布局:正大之势与视觉张力

颜体结体以宽博端庄、外拓开张著称,此作将此特点发挥到极致。四字均取正面之势,体态饱满,稳若磐石。"文"字疏密得当,"献"字左右相携,"在"字斜正相生,"兹"字上下呼应,充分体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经典结体法则。作为榜书作品,特别注重整体张力与视觉冲击:单字尺寸逾米,但无臃肿之弊,反因笔力扛鼎而显雄健。字间关系处理巧妙:"文"与"献"略紧,"在"与"兹"稍松,形成节奏变化;四字重心稳健,但通过笔画方向的巧妙安排(如"献"字戈钩右上伸展、"兹"字下半左放右收)制造动态平衡,避免了板滞之感。这种结体布局既继承了颜体正大之气,又契合了榜书的宏观审美需求。

3.2.1结构骨架的稳定性

作品延续颜体“外拓”特征,单字结构如“文”字捺画舒展、“献”字左部紧凑右部开张,形成“中宫收紧、四维开张”的视觉张力。这种布局既符合榜书“远观如山岳”的审美要求,又暗合明代状元府建筑“古代四合院落”的空间秩序。

结体宽博,稳如磐石。四字结体充分体现了颜体的特征,字形方整饱满,中宫开阔,笔画间的空间疏密得当,给人以端庄稳重、正气凛然之感。这种结体方式非常适合榜书的大字书写,即便尺幅巨大,远观亦觉结构严谨,气势撼人,与状元府作为历史文化圣地的庄重氛围相得益彰。

3.2. 2.笔法创新的突破性

在继承颜体“屋漏痕”用笔基础上,唐从祥融入篆籀笔意:“文”字起笔藏锋如锥画沙,中段行笔提按分明,收笔处回锋蓄势,形成“一波三折”的节奏感;“献”字右部“犬”部捺画采用“折钗股”技法,笔锋转折处圆润饱满,彰显颜体雄浑气质的同时,增加现代审美所需的灵动性。

笔法浑厚,力透纸背。在笔法上,唐先生运用中锋行笔,强调“锥画沙”、“屋漏痕”的意趣,起笔藏锋,收笔回锋,线条质感丰腴遒劲,骨力内含。每一笔都沉实有力,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与韧性,绝非浮滑无力之辈可比。这种笔力,正是颜真卿所代表的盛唐气象与儒家刚健中正精神在笔墨间的体现。

3.3.3. 墨色层次的丰富性

气势磅礴,正大光明。整体观之,“文献在兹”四字气象雄浑,格局宏大。它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彰显。这种磅礴之气,既是对杨升庵作为明代博览群书、著述等身的状元学者其学识与风骨的致敬,也是对中华文脉渊远流长、厚重博大的礼赞。

浓墨重彩,力透纸背,“在”字稳如泰山,笔法自然有力,空间合适,又隐喻状元文化“历经沧桑而精神不灭”的历史厚重感。两边落款,行书飞墨,上款记载“文献在兹”出处:据道光《新都县志》记载:“典吏署在县署右为杨升庵故宅乾隆十一年典吏赵宏勋捐修,乾隆四十六年典吏钮正缃培修。”《杨升庵年谱》记载:“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8)升庵殁后二二九年。是年,新都知县徐世经重建杨状元祠,前竖‘文献在兹’坊。”《新都县志》卷六《祠祀志》记载:“杨状元祠,在城内。乾隆五十四年,知县徐世经重修,前竖‘文献在兹’坊。”“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升庵殁后三二一年,是年,云南昆明重修升庵祠。”“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升庵殁后三四八年。是年,新都知县邓隆重葺杨状元祠。”依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新都状元府改为状元祠,后状元祠又改回状元府,并立牌坊题“文献在兹”。下款:为眉山后学唐驳虎敬题。唐驳虎(从祥)重题“文献在兹”亦为纪念状元杨升庵。

3.3 章法气韵: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作品采用传统纵势布局,四字纵向排列,一气呵成,大字榜书。由于字数少、体量大,章法处理尤为重要:字的大小略作错落(如"献"字稍大)、墨色浓淡起伏(首字"文"浓重,末字"兹"略枯),形成丰富的节奏变化。款识较小,位于左右侧,达到平衡力量,主体形成对比,既突出主体,又增添文人意趣。整体气韵磅礴正气,与颜真卿"忠义光明"的人格精神一脉相承,也与"文献在兹"的文本内涵高度契合。杨升庵研究会副会长张德全评价其“厚重敦实,宏大气象”正是对这种气韵的准确把握。这种气韵既来自笔墨技巧,更源于作者对文本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文化担当的自觉投射。

四、文化内涵阐释

4.1 文本与书法的精神契合

"文献在兹"四字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唐从祥的书法创作使之得到视觉化的彰显。"文献"寓指文化传承,"在兹"强调此地的重要性,与状元府作为文化地标的定位完美契合。颜真卿书风历来与正大、庄严、传承等价值相关联,用颜体书写"文献在兹",恰似以视觉语言重申"文化在此传承"的主题,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唐从祥作为学者型书家,对杨升庵的学术精神也有深刻共鸣。杨慎以博学著称,晚年谪戍云南仍著述不辍,体现了文人坚守文化的风骨。唐从祥以厚重书风题写此四字,既是对状元府的礼赞,也是对学者精神的弘扬,更是自身文化使命的践行——书法家应当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4.2 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艺术与社会的文化纽带。唐从祥先生通过三年时间宣传状元府文化,推动政府认可,起草文化建设项目规划,使书法作品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艺术实践模式为当代书法家提供了新的思路:书法艺术不仅可以悬挂于展厅,更可以介入社会生活,成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都电视台采访状元府给予“文献在兹”作品特写镜头报道,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证明了这种艺术实践模式的有效性。书法作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而是成为社会共识的文化符号,发挥着凝聚文化认同、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献在兹”成为状元文化街道建设的视觉符号。这种媒体传播使书法从案头艺术转化为城市文化地标,印证了其“书法是中华文化载体”的论断。

书法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审美塑造。榜书尺寸与状元府门楣的物理空间形成对话,其颜体风格的庄重感与建筑青砖灰瓦的色调相协调,构建出“书-境合一”的审美场域。这种空间营造为古建筑修复提供了文化增值方案。“文献在兹”书法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通过提案打造状元文化街道,唐从祥将书法创作嵌入城市文化战略。作品作为文旅项目的文化IP,预计可带动周边产业收益,形成“书法创作-文化传播-经济反哺”的良性循环。

五、社会价值与影响

5.1 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唐从祥先生的"文献在兹"创作,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传承。一方面,他深入研习颜真卿书法传统,把握其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他又根据当代审美需求和大字榜书的特殊要求,进行个性化创新。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方式,为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成功案例。

更重要的是,他将书法创作与文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使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状元府修复工程、状元文化街道建设、桂湖至宝光寺古文化街道项目等,都以这幅书法作品实为文化支点,形成了艺术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5.2 社会价值的实现路径

这幅作品的社会价值实现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作为文化符号,它凝聚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共识;其次,作为艺术媒介,它推动了地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最后,作为创新范例,它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从祥先生坚持"通过人民群众的认可而非展览出名"的理念,在这件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作品通过媒体传播、公众讨论、专家评价等多渠道获得社会认可,这种自下而上的认可方式,比起单纯的展览获奖,更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5.3唐从祥的“文献在兹”榜书,是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成功转型。其技法层面实现颜真卿笔法的创造性转化,文化层面完成状元精神的当代诠释,社会层面构建书法介入城市更新的实践范式。这件作品不仅为新都状元文化传承提供物质载体,更以书法为媒介,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具有示范性意义。

六、展示时代风采,体现新时代学者的精神

6.1融汇己意,彰显时代学人的个性风采。唐从祥先生并非对颜体进行简单的模仿与复制。作为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他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身的学养与性情,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其书法在颜体的雄浑基调中,似乎又融入了一丝文人的清雅与理性。线条在浑厚中见灵动,结体在宽博中求变化,避免了纯学颜体可能产生的臃钝之感。这与其学者身份密切相关,长期的学术研究使其对法度与意韵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笔下因而呈现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融合之美。“文献在兹”四字,既有金石般的永恒感,又洋溢着温文儒雅的书卷气息,这正是唐先生学问修养外化于笔墨的体现。

6.2超越艺术,践行书法文化的社会担当。唐从祥先生曾言,“书法是中华传承文化的载体,也要发挥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并认为“书法家不是通过展览而去出名,是通过人民群众的认可”。此番题匾,正是其艺术理念的完美实践。“文献在兹”一语,源自《论语》,意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皆在于此。唐先生以此为题,精准概括了杨升庵状元府作为文化高地、知识宝库的历史地位。这幅作品因此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功能,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时刻提醒着观者此地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与文献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唐从祥先生并不仅止于创作。他深度参与并推动了新都状元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文献在兹”匾额,恰如这一系列文化复兴行动的宣言与象征,为地方文化旅游打开了全新的格局,使其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可见,真正让书法艺术从展厅走向社会,服务于人民,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七、结论与启示

唐从祥先生"文献在兹"榜书的成功,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深厚的传统功底,尤其对颜真卿书法的深入研究和创造性转化;其二,对文本与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使书法形式与精神内容高度契合;其三,对社会价值的主动追求,使艺术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文化建设。这件作品给当代书坛带来重要启示:首先,书法传承不能停留在简单模仿古人,而要在笔法、结体等层面融汇个性与时代精神;其次,书法家需要超越技艺层面,思考文化使命与社会功能;最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介入社会文化建设,实现其当代价值。

唐从祥书法作品摒弃展览导向的创作思维,转而追求“人民群众认可”的传播路径。其大字榜书具有社会公共性,视觉冲击性,艺术震撼性,文化传承性等,苏东坡三十六代后人苏喜亮,于2024年参观状元府,看见“文献在兹”的书法后评价:“唐从祥书法正气凛然,大气磅礴,具有颜真卿书法特点,‘文献在兹’是经典之作。”著名文史专家王仿生看见该书法后评论:“文献在兹,体现杨升庵博学与学术贡献,同时也是展示唐从祥书法具有古人的金石气与书卷气,是难得的精品。”与传承与现代相契合,通过视觉冲击力传递“文以载道”的中华文化基因。“文献在兹”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之责,正在当代人肩上。唐从祥先生以其艺术实践,证明了书法家可以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kj01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从科研到实用,系统抗衰,为何赛立复力活元是优选?

2025-09-10 15:25:22从科研到实用,系统抗衰,为何赛立复力活元是优选?

2025深圳触摸一体机口碑好的厂家智能触摸一体机推荐,帮您选择最可靠的产品方案

2025-09-10 15:19:192025深圳触摸一体机口碑好的厂家智能触摸一体机推荐,帮您选择最可靠的产品方案

科学御老什么最靠谱?DeepSeek首推赛立复哈佛御老技术

2025-09-10 15:20:04科学御老什么最靠谱?DeepSeek首推赛立复哈佛御老技术

2025年深圳装修公司前十强(口碑榜)

2025-09-10 15:13:382025年深圳装修公司前十强(口碑榜)

空格盛世教育怎么样?2025年入户广州最新指南:好处多到想不到,空格教育相伴同行

2025-09-10 15:12:21空格盛世教育怎么样?2025年入户广州最新指南:好处多到想不到,空格教育相伴同行

深圳十大装修公司排名(口碑榜)!!

2025-09-10 15:12:03深圳十大装修公司排名(口碑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