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颅底与脊柱深处,一种起源于胚胎残余组织的罕见肿瘤 —— 脊索瘤正悄然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这种好发于 40~60 岁人群的疾病,因解剖位置深、浸润性生长的特点,长期以来面临手术全切难、复发率高的治疗困境。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范涛教授带领团队,以显微外科技术结合智能导航设备,为脊索瘤患者开辟了精准治疗新路径。
脊索瘤虽生长缓慢,但约 50%~55% 发生在骶尾椎,35%~40% 位于颅底枕骨部位,周围包裹着重要神经血管,手术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瘫痪、大小便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传统手术如同在 ' 雷区 ' 中操作,既要尽可能切除肿瘤,又要保护神经功能,对医生技术是极大考验。" 范涛教授介绍,他提出的 "神经显微外科技术 + 脊柱内固定技术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三位一体理念,已成功应用于 脊髓脊柱手术。
在三博脑科医院,先进设备为精准手术保驾护航。306 通道脑磁图(MEG)能捕捉神经元活动的微弱磁场信号,与 MRI 图像融合后精准定位肿瘤边界;机器人手术系统则像 "导航仪",引导手术器械避开关键神经结构。范涛团队擅长的颅 - 颈交界区肿瘤显微手术,通过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即时评估神经功能,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对脊索瘤而言,最大限度切除肿瘤与保护神经功能同等重要。" 范涛教授强调,团队创新的个体化手术策略,会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侵犯范围制定方案:对颅底脊索瘤采用扩大经鼻内镜与显微手术结合的入路,对骶尾部肿瘤则运用微创通道技术减少创伤。这种精准外科技术不仅提高了肿瘤全切率,更通过脊柱内固定技术矫正术后脊柱畸形,保障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作为我国脊髓脊柱外科领域的领军者,范涛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提出的脑脊液动力学分型理论为复杂脊索瘤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如今,这些技术创新正为更多脊索瘤患者带来希望,让曾经的 "手术禁区" 不再成为康复阻碍。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