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与 “十五五” 规划酝酿的关键节点,锚定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 年 8 月 30 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 “艺术与新质生产力” 专题座谈会在杭州隆重召开。会议聚焦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艺的时代贡献与新质生产力的艺术表达,为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明确了历史方位与使命担当。
为切实落实座谈会精神,2025 年 9 月 2 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五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 “艺术与新质生产力” 学习分享会,以文化艺术为抓手,围绕旅游、数字经济、城市招商、青年教育、社会美学传播等维度探索新质生产力构建路径,并正式发布 “一部手机读中国” 课题。会议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五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牛誉翔主持,东方生活美学创始人、艺术家、“一部手机读中国” 领读人陈炎培作主旨发言,亚洲品牌金融创新示范基地总经理刘治明、凤凰艺术创始合伙人刘厚钦、中信建设业务协同部总监张钰等同志分别从不同领域分享实践思考。
一、时代命题: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共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国家多次强调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十五五” 规划前期研究更将 “文化与科技融合”“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列为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艺术与新质生产力” 系列会议的召开,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文艺工作者时代使命的深刻践行。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融合先进生产要素,而艺术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载体,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二者的深度融合,既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的重要支撑。正如杭州座谈会所强调,文艺工作需立足新发展阶段,以艺术语言诠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创新实践激活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课题发布:“一部手机读中国” 的创新实践
作为学习分享会的核心成果,“一部手机读中国” 课题的发布,既是对新时代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 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文旅部《“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 “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等政策要求的具体举措。该课题由中国文联基金会五老专项基金联合多方发起,以数字化手段为支撑,旨在活化传统文化、传递代际价值,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范式。
(一)核心逻辑:“挖 - 创 - 传 - 赋” 四维驱动
• 深挖资源:系统梳理城市文化遗产、旅游景观、特色产业等资源,建立全国性文化资源数据库,响应国家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工程要求。
• 创新内容:联合影视创作团队、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打造电影级内容产品,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视化、可感知的艺术表达,符合文旅部 “培育优质数字文化产品” 的政策导向。
• 多元传播:通过二维码实现 “即扫即达” 的轻量化传播,链接线上线下场景,构建 “指尖上的文化博物馆”,落实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播” 的要求。
• 赋能发展:联动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城市精准招商、文旅文创产业增收等领域,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助力 “文旅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目标与路径
课题以构建 “文化 - 价值 - 城市” 闭环为目标:在文化层面,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响应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战略;在价值层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契合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求;在城市层面,通过文化赋能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服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广将遵循 “试点 - 联动 - 整合” 三步走策略:首期选取 10 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作为试点,打造标杆项目;中期通过政企合作整合技术、资金、渠道等资源,形成规模化效应;最终实现线上平台与线下场景的深度整合,建立全国性文化传播与服务网络。
三、主旨发言:东方生活美学的当代价值与青年教育
东方生活美学创始人、“一部手机读中国” 领读人陈炎培在主旨发言中,从学术视角阐释了东方生活美学与新质生产力、青年教育的内在关联,其观点既根植于传统文化研究,又呼应国家 “青年发展规划” 中 “加强青年文化引领” 的政策要求。
陈炎培指出,东方生活美学并非单纯的传统审美复刻,而是以 “天人合一”“中庸和谐” 为核心理念,融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哲学。它源自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精髓 —— 从江南茶道的 “和敬清寂”,到陕北剪纸的 “生生不息”,从京剧的 “虚实相生” 到榫卯工艺的 “刚柔相济”,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与价值追求。
在信息爆炸与 “信息茧房” 交织的当下,东方生活美学为青年教育提供了独特路径。他强调,当代青年面临碎片化信息的冲击,易陷入价值迷茫,而东方生活美学通过沉浸式体验(如节气习俗实践、传统技艺学习),帮助青年跳出片面化认知,建立对文化与生活的理性认知。这一过程不仅是对 “双减” 政策下 “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的响应,更是重塑价值观的重要实践 —— 引导青年回归 “尊重自然、珍视人文” 的本真价值,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理解 “美好生活” 的内涵。
陈炎培进一步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包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升级。” 东方生活美学教会年轻人从一餐一饭、一花一草中发现诗意,正是对 “美好生活” 的具象诠释。“一部手机读中国” 项目将这些美学场景数字化,让青年通过手机即可触摸文化根脉,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精神锚点,这既是艺术赋能青年成长的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
四、多方视角: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实践探索
与会嘉宾结合各自领域,从产业、传播、文旅、基建等角度,探讨 “一部手机读中国” 对城市发展的赋能价值,其观点均紧扣国家相关政策导向:
•
亚洲品牌金融创新示范基地总经理刘治明提出,可依托课题建立 “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联盟”,通过数字内容孵化、品牌 IP 运营,推动产业园区从 “空间载体” 向 “文化生态平台” 转型,响应 “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政策。
•
凤凰艺术创始合伙人刘厚钦强调,城市品牌传播需以文化内核为支撑,课题可联合主流媒体打造 “中国城市美学巡礼” 系列报道,通过艺术化叙事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助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行动”。同时,他将课题内容与旅游线路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结合,推出 “扫码游中国・美学之旅” 产品,实现 “文化体验 + 旅游消费” 的融合增值,落实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要求。
•
中信建设业务协同部总监张钰表示,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课题二维码载体(如公交站台、公园导览牌),让城市空间成为文化传播的 “毛细血管”,推动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五、总结发言:以智慧传播文化,以文化赋能未来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五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牛誉翔在总结中指出,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组委会作为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五老” 群体组成的公益组织,始终以 “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中国文化” 为使命,“一部手机读中国” 课题正是这一使命的延续与创新。
他强调,课题的推进需把握三个核心方向:一是扎根传统,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髓,以新质生产力手段赋予其当代生命力,响应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的重要指示;二是面向青年,培育认同,通过轻量化、互动化的形式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服务 “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的国家战略;三是开放包容,促进交流,借助 “一带一路” 等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与文化,让外国友人通过美学载体理解中国精神,助力构建 “人类生存共同体”。
牛誉翔表示,基金会将联合文旅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推动课题与 “文化惠民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国际文化交流项目” 对接,形成政策合力。同时,将发挥老干部、老专家的智库作用,为城市文化定位、内容创作提供专业指导,让课题真正成为 “文化传承的纽带、代际沟通的桥梁、城市发展的引擎”。
此次学习分享会的召开,不仅深化了对 “艺术与新质生产力” 关系的认知,更以 “一部手机读中国” 课题为抓手,构建了文化创新实践的具体路径。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各方将持续协同发力,让艺术之美与创新之力深度融合,为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