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思维的载体,对孩子而言,更是打开认知世界大门、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工具。可有些孩子却被语言障碍困住:有的说不出完整句子,有的发音总出错,有的不敢主动开口。若发现孩子存在这些情况,早干预至关重要,越早介入,越能帮助孩子突破语言困境!
7岁的小辰(化名)性格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言,被老师点名时,常常紧张得说话断断续续,难以完整表达观点;课间想和同学互动玩耍,却因表达不畅,时常被同伴冷落。久而久之,小辰变得愈发沉默寡言,放学回家后也总是独自待在房间。
起初,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直到班主任多次沟通建议:“孩子语言表达和同龄人差距较大,建议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这才引起家长重视,带小辰来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挂上李明恩主任的诊号。
接诊后,李明恩主任先通过“词语接龙”“故事续编”等轻松的互动游戏,自然观察小辰的语言反应,随后运用专业语言评估表,从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发音准确性三方面进行细致评估。最终确诊小辰存在中度语言发育迟缓,并伴有轻度构音障碍,具体表现为理解复杂指令困难、语句连贯性差,尤其是“sh”“ch”“zh”等翘舌音发音不准确。
针对小辰的情况,李明恩主任制定了“物理治疗+言语训练+心理疏导”的综合干预方案。经过3个疗程的系统治疗,小辰复诊时进步显著——不仅能流畅地讲述简单故事,发音问题也有明显改善。家长欣慰地表示:“现在孩子愿意主动分享学校生活,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儿童语言障碍的常见类型
1.语言发育迟缓:多见于3岁前儿童,核心表现为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若大龄儿童仍存在明显语言缺陷,需警惕是否发展为持续性语言障碍,或合并其他发育问题,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2.特定语言障碍:患儿智力与听力正常,但在语言理解或表达方面存在针对性困难。例如,识字量达标却无法理解短文含义,或语言表达流利但缺乏逻辑,难以按“时间顺序”“事件因果”完整叙述一件事。
3.构音障碍:长期存在固定发音错误,且无法通过日常纠正改善,如将“热水”读作“乐水”、混淆“sh”“ch”“zh”“r” 等音。此类问题多与口腔肌肉运动协调能力、口腔感知觉功能相关,部分与牙齿排列、舌系带等解剖结构有关,可通过专业构音评估与针对性训练逐步改善。
4.语流障碍(口吃):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常出现“重复发音”(如 “我… 我… 我想去玩”)、“卡顿停顿”(如“今天我要… 去公园”)等现象。孩子情绪紧张、焦虑时症状会明显加剧,长期可能导致社交回避行为,影响自信心发展。
孩子有语言障碍,不是“笨”,也不是“故意不说”,背后原因复杂,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
1.生理因素:听力障碍、口腔肌肉发育不良、牙齿畸形或舌系带异常是常见诱因。听力障碍会导致语言“输入不足”,影响孩子对语言的理解与模仿;口腔结构或肌肉功能异常则直接影响发音清晰度,可通过听力筛查、口腔功能评估等检查明确诊断。
2.环境因素:语言发展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若家庭中亲子语言互动不足、孩子过度依赖电子产品、长期处于单一且缺乏交流的环境,均可能阻碍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神经发育因素: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神经发育疾病,常伴随语言功能异常。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存在“社交性语言缺陷”;注意力障碍儿童则可能因信息接收不完整,影响语言学习效率。这类情况需通过专业神经发育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4.心理因素:若孩子曾因语言表达错误被嘲笑、批评,或长期处于负面语言反馈环境中,易引发语言表达焦虑,进而形成“回避表达 — 能力退化”的恶性循环,此时需重视心理疏导与正向鼓励,帮助孩子重建表达信心。
每个孩子的“语言花期”都不一样——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如果你的孩子暂时“没开花”,别着急,更别忽视,及时就医做专业评估,才能精准判断孩子是“发育稍缓”还是“存在语言障碍”,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找准方向、扫清阻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