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低空经济的版图上,广东省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梯队”。其规模已超千亿元,稳坐省域头把交椅。全球每10台消费级无人机中有7台来自广东,工业级无人机拿下全国超一半市场。一场发生在珠三角上空的“城市竞速赛”,正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 广深珠“三核驱动”:错位发展,各显神通
珠三角的低空经济格局并非同质化竞争,而是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铁三角”。
1. 广州:产业基础雄厚的“制造引擎”。广州的优势在于深厚的制造业积淀,尤其是汽车产业带来的“三电”系统供应链优势,可无缝对接到飞行汽车和eVTOL制造。它手握多个“全球第一”:小鹏汇天全球首个飞行汽车智造基地、亿航智能全球首张载人eVTOL适航证、国家级无人机检测中心。广州的策略是“制造引领、场景拉动”,依托广汽、小鹏、亿航等“链主”企业,强力拉动产业链,并一口气发布12个应用场景,推动技术快速商业化。
2. 深圳:科技创新加持的“创新策源地”。深圳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科技创新和市场化能力。截至2024年底,其低空经济规上企业增加值达213.8亿元,增速26.4%。拥有从硬件(大疆)到软件(飞控、通信)的完整产业链企业超1900家。深圳更侧重于“标准先行、技术引领”,率先全国建设低空经济“标准大厦”,立项36项地方标准,力图在规则制定上占据制高点。
3. 珠海:特色IP引领的“应用示范区”。珠海凭借中国航展这一超级IP,汇聚了航空产业资源。其发展特色是“特色应用、联动港澳”,提出申报空中交通管理试点,推动成立“珠澳低空产业联盟”,并依托万山群岛探索“空+海”特色场景,如海岛快递、海上救援等,打造差异化优势。
二、 东莞佛山“多点支撑”:积极破局,寻找定位
在“三核”之外,其他城市也在奋力直追。东莞聚集超500家泛低空企业,提出建设“低空场景之城”,并发布超100个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佛山虽规模较小,但动作迅猛,通过组建政府专班、设立协会等方式,培育本土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东低空经济强大的“辅助舰队”。
黄埔飞校副总经理 夏怡
三、 广东优势的深层逻辑:天时、地利、人和
广东的领先并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
- 产业生态(地利):大湾区世界级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低空经济最肥沃的土壤。“汽车产业打完电动化、智能化的仗,向上‘飞’入低空,是水到渠成。”(专家胡刚语)
- 政策力度(天时):省级层面强有力的统筹和地市层面的快速响应,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
- 市场活力(人和):活跃的民营经济和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让广东企业对市场风口具有极高的敏锐度和执行力。
四、 挑战与未来:从“领跑”到“持续领跑”
暨南大学教授谢宝剑指出,广东要保持优势,需在五方面努力:一是制度创新,尤其在空域管理上先行先试;二是全产业链牵引,延链、补链、强链;三是引领标准规范;四是开拓更多应用场景;五是加强区域协同,尤其是联动港澳,形成大湾区低空经济共同体。
当前,广东仍需面对核心技术攻关、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全省全域联动、平衡安全与发展等挑战。其发展路径表明,低空经济不是单个城市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形成 “核心引领、梯队协同、错位发展” 的产业生态圈。
结论:
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城市群,为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样板间”。它清晰地展示了一条如何将政策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和市场活力有机结合的成功路径。其内部的竞合关系,是良性且高效的,共同抬高了整个区域产业的天花板。广东的实践表明,发展低空经济必须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找到独特定位,在协同中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壮大。它的每一步探索,不仅关乎自身能否将暂时领先转化为长久胜势,更将为全国其他区域提供宝贵的“广东经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