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扶鹰教育名校名企精英研学营陆续完成了在杭州、上海、南京、西安四地的暑期研学活动。这场为期 6 天 5 夜的研学之旅,以游名校、探名企、访名师、交益友等多元形式,让参与的青少年们在实践中拓展认知边界,收获了课堂之外的成长养分。
杭州:科技互动与学术浸润的双重启蒙
杭州研学线路中,前沿科技与人文底蕴的碰撞为青少年带来了直观的认知升级。在当地科技企业,银闪闪的机器狗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 “伙伴”—— 它跑起来灵活稳健,见孩子们围拢便摇头晃脑、原地打滚,甚至主动握手互动。工程师掀开机器狗外壳展示内部线路与芯片时说道:“它能跑能跳全靠这些,你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能弄明白这里面的门道。” 这样的动手操作与讲解,让孩子们从单纯的科技观察者转变为创新参与者。
浙江大学的研学环节则让孩子们深度感受学术氛围。名校名师的授课照亮求知道路,与学霸面对面交流恰似与智者对话,汲取学习经验与人生智慧。一位即将升初中的男孩在研学后,把 “考进浙大” 从模糊愿望变成了具体规划 —— 他书桌上放着一支浙大钢笔,那是参加过扶鹰研学的朋友所赠,“每次写作业累了,看到这支钢笔就有了劲儿。”
上海:产业前沿观察助力职业方向明晰
上海研学营聚焦金融、芯片、生物健康、消费品、航运五大核心产业,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产业发展的窗口。江南造船展示馆里,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旧设备到现代航母模型的陈列,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民族工业的进步轨迹,对 “科技强国” 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复旦大学的人文课程带领孩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受文学魅力;上海交通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则让孩子们领略前沿科技的魅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城市探索中,南京路步行街的熙攘、外滩建筑群的历史沉淀、上海天文馆的宇宙奥秘,构成了鲜活的学习场景。孩子们在街头与外国友人尝试英文交流,不仅锻炼了口语,更让 “开放” 从课本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状态。而往返于各个研学点的大巴,则成了 “流动的教室”,导师与孩子们一起热烈地讨论当日见闻,让碎片化的体验沉淀为系统的认知。
南京:历史与实践结合深化知识理解
南京研学之旅注重历史文化浸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中山陵的 392 级台阶,在实地攀登中被赋予了厚重的意义,带队导师讲解的孙中山 “天下为公” 理念,让历史人物的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刻有《建国方略》的石壁前,曾经的蓝图与当下的现实形成呼应,让历史知识从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
夫子庙秦淮河畔,“烟笼寒水月笼沙” 的诗境成为眼前实景;江南贡院的参观则激发了学习动力,让孩子们对古今求学之路产生共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科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动手拼装飞机模型,在拆解与组合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物理、工程等学科原理的理解。
西安:古今对话中拓宽视野边界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收获学习感悟。兵马俑坑前,秦帝国的恢弘气势引发孩子们对古代军事、工程技术的探究兴趣;大唐不夜城的实景呈现,让 “长安一片月” 的唐诗意境变得鲜活可感,助力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课程同样收获颇丰,《无人机新战局・从冲突看科技》等讲座将科技知识与现实应用结合,帮助孩子们建立 “知识服务生活” 的认知。此外,西安的街巷民俗、特色美食,让孩子们在体验中理解城市魅力的多元维度,认识到文化不仅存在于课本,更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研学收获:认知与能力的协同成长
从整体来看,本次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在多方面获得成长:在科技场景中激发探索欲,在历史现场中深化知识理解,在团队任务中学会协作包容,在名校名企中明晰成长方向。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回来后,不仅主动分享所见所闻,更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种内在动力的提升,是研学最大的价值。”
扶鹰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在行走中打破认知局限,通过亲身体验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认知,为未来的成长积累更丰富的 “精神素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