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昌八一广场的晨光掠过起义纪念塔的浮雕,当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的阳光映亮"解放北平"的石刻,当江苏宿北大战纪念馆的夕阳洒满纪念碑顶,当江西茅家岭集中营的风拂过斑驳的墙垣——这个夏天,我们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山河淬砺,金石新声”团队九人分赴江苏、江西、天津、新疆四地8处红色教育基地,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目光触摸岁月温度,在枪炮与家书的光影里,探寻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青春表达。
一、枪与旗:在历史现场读懂初心
南昌八一广场上,高耸的纪念塔是最醒目的坐标。团队成员程庆雯、陈昊楠自江苏启程来到江西,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开启了这场叩问初心、触摸信仰的红色之旅。塔身浮雕里,冲锋的战士、举旗的勇者在岁月冲刷下愈发清晰,阳光为塔顶军旗镀上炽热的金边,仿佛能听见1927年那声划破暗夜的枪响。恰逢军队为八一活动排练,军绿色的队列踏过广场,整齐的脚步声里,是对先烈最郑重的承诺。不远处的纪念堂内,泛黄的照片里藏着年轻的脸庞,锈迹斑斑的步枪曾托起滚烫的信仰,战士家书中"为了新中国"的字迹,让"八一精神"从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能触摸的温度。
从江西到江苏,团队成员高烨来到了游子山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纪念碑在阳光下格外肃穆。轻抚碑上被风雨磨浅的名字,仍能感受到沉甸甸的生命重量。展厅里,泛黄的战地日记、褪色的军功章诉说着决心。李子健同学来到了宿北大战纪念馆,74年前那场决胜华东的鏖战,在血染的照片里、弹痕累累的军装中重现:支前百姓肩扛门板支援前线,棉衣外露的战士依然冲锋在前。大家深知,胜利是民心与信仰拧成的绳,如今这份习以为常的静好,正是当年无数人用负重前行换来的。
二、人与事:在旧物肌理中看见担当
来自新疆的陈卓同学走进毛泽民故居,这间朴素的屋子,见证了毛泽民从一位普通劳动者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历程。这位从普通劳动者成长起来的革命者,放弃安稳生活投身洪流,旧物里藏着他的故事:简陋的笔墨记录着为革命筹粮的奔波,带着岁月痕迹的生活用品,诉说着"为人民服务"的朴素注解,让人读懂何为"把一切献给党"——是对理想的执着,更是对人民的担当。
团队成员何奇轩参观淮海战役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塔直插云天,塔座浮雕里,战士匍匐冲锋的肩背、支前群众推独轮车的身影,都浸着烽火气息。展厅里,磨亮的步枪枪托、带弹孔的军装、泛黄的借粮条格外戳人——“战后必还”四字重过炮弹。百万支前民工用扁担与双脚筑起后方长城,纪念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许多才二十出头,风拂过时,让人读懂“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
团队成员何诗婷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灰色墙体沉淀着厚重。泛黄的作战地图、锈迹炮弹壳与支前独轮车静静陈列,站在“解放北平”浮雕前,她读懂纪念馆不是冰冷陈列,而是提醒人们:今日安稳藏着先辈“向前一步”的决绝,这份记忆当化为前行力量。
三、魂与火:让红色精神照亮青春路
团队成员方馨圆参观了上饶茅家岭集中营,在旧址中,"皖南事变"的伤痛从未远去。刑具陈列馆内,革命者在酷刑下坚守的故事令人震撼,而1942年"茅家岭暴动"的壮举更让人肃然起敬——24名志士在地狱中拼出光明路,他们的信仰早已化作民族的精神基因。
团队成员陈雨琦参观了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碑石静默,时间在此地仿佛不再流逝。我们脚下的土地,正是先烈曾浴血守护之处,碑上凝固的青春与名字,每一笔都写着“安宁需以生命兑换”。如今的和平岁月并非虚空的气泡,而是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的盛世。当我们俯身献上花朵,亦是俯身承接一种嘱托:让那曾照亮寒夜的火种,永不熄灭于庸常的岁月。他们从未远去,早已化作山河脊梁,与我们共赴前路。
一路走来,从南昌的军旗到北平的解放浮雕,从宿北的稻浪到茅家岭的曙光,我们渐渐明白:红色基地从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精神教科书"。那些碑石上的名字、旧物里的温度、故事中的信仰,不该只停留在讲解词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做红色故事的倾听者,更要做创新表达的传播者——用青年的语言讲好革命故事,让历史的火种在短视频、文创设计、情景演绎中焕发新生,让"坚定信念、担当奉献"的红色精神,成为我们续写时代篇章的力量源泉。
因为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他们曾守护的山河;我们拥抱的和平,正是他们用热血焐热的未来。这份传承,是责任,更是信仰。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