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的康复区,60 岁的陈先生正扶着栏杆慢慢练习走路。半年前,他因突发脑血管疾病导致一侧肢体偏瘫,连抬手、翻身都十分困难,经多家医院康复治疗后效果不佳。如今,在关宇光医生团队的治疗下,他不仅能自主坐稳,还能借助辅助工具行走,甚至能自己端起水杯喝水。
一、从 “动弹不得” 到 “逐步恢复”:真实的康复轨迹
陈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偏瘫是脑血管疾病后常见的后遗症,患者常出现肢体僵硬、活动受限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少患者像陈先生一样,经过长时间传统康复训练后,仍面临 “手脚不听使唤” 的困境。
关宇光医生团队采用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这种技术通过精细的微创方式,在脊髓附近植入细小的刺激装置,通过温和的电流信号调节神经功能,帮助改善肢体活动能力。“就像给‘沉睡’的神经通路‘搭个桥’,让信号能更顺畅地传递。”
二、严谨诊疗:从评估到康复的全程关怀
并非所有偏瘫患者都适合这项治疗。关宇光医生团队会先进行细致评估:了解患者发病时间、恢复情况,结合影像学检查和肢体功能测评,判断是否适合治疗。“我们会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治疗可能带来的改善和需要配合的康复训练,让大家心里有底。” 关宇光医生说。
治疗过程中,团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调整方案。术后初期,患者可能会感觉肢体僵硬感减轻,随后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力量练习等,逐步恢复运动功能。陈先生术后三个月时,手指开始能轻微活动;半年后,已经能自己吃饭、穿衣,这让家人十分欣慰。
三、患者心声:重拾生活信心的温暖改变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现在能帮着做点小事,心里亮堂多了。” 陈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患者的感受。不少接受治疗的患者反馈,肢体功能的改善不仅减轻了身体痛苦,更让他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一位家属分享:“以前每天要帮患者穿衣、喂饭,压力特别大。治疗后患者能自己做不少事,我们心里的担子轻了很多,家里的气氛也好多了。” 这种改变,正是关宇光医生团队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四、医者理念:让治疗回归生活本质
“对偏瘫患者来说,治疗的目标不只是‘能动’,更要‘能用’—— 能自己吃饭、穿衣,能和家人正常交流,这才是有质量的生活。” 关宇光医生强调,治疗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术后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他提醒,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偏瘫后,应尽早进行规范康复,但如果长期恢复不理想,也不必灰心。“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只要神经功能还有恢复的潜力,通过合适的治疗和训练,都有可能获得改善。重要的是不放弃希望,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结语
从卧床不起到自主活动,从悲观失落到重拾信心,关宇光医生团队用严谨的诊疗和温暖的关怀,为偏瘫患者铺就了一条通往康复的道路。这项微创技术带来的不仅是肢体功能的改善,更是对生活尊严的守护,让更多患者和家庭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