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矛盾纠纷在这里最集中、最具体,也最考验治理智慧。张军指出,“为大局服务和为人民司法本质上是统一的”,这一论断为基层矛盾化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怀化鹤城法院综治中心与社会活动家杨文彬的互动实践,到长沙知识产权法庭“以案释法”、长沙市望城区法院优化实质解纷的探索,一系列创新实践正勾勒出基层矛盾化解“多元协同、司法引领、为民利民”的新图景。
多元协同是破解基层解纷难题的关键钥匙。基层矛盾往往牵扯多方利益,单靠某一主体难以高效化解。怀化鹤城法院综治中心跳出“单打独斗”的思维定式,主动联动社会活动家杨文彬,形成了“司法专业+社会力量”的协同解纷模式。杨文彬熟悉群众语言、了解基层痛点,能以更贴近百姓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化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法院综治中心则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为纠纷解决提供规范指引和权威保障。二者的互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精准互补——杨文彬的前期调解为法院分流了大量简易纠纷,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法院的专业支持又提升了社会调解的公信力,让矛盾化解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这种协同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壁垒,让基层解纷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司法引领是确保基层解纷质量的核心支撑。公平正义是矛盾化解的生命线,而司法的专业实践正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关键。长沙知识产权法庭聚焦知识产权领域的矛盾特点,以“以案释法”为抓手,通过审理标志性案件传递法治信号。在某起商标侵权案中,法庭不仅依法作出裁判,更通过庭审直播、判决解读等方式,向企业和公众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边界,让“依法保护创新”的意识深入人心。这种“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实践,正是“以案促治”理念的生动体现。长沙市望城区法院则从群众最关心的“解纷实效”出发,以示范文本应用为突破口,规范纠纷调解流程,避免“调解流于形式”,让当事人在每一起纠纷解决中都能感受到实质正义。无论是“以案释法”的意识引导,还是示范文本的流程优化,本质上都是司法机关践行“依法优质高效解决纠纷”的责任担当,为基层解纷筑牢了专业防线。
为民初心是基层解纷工作的根本归宿。张军强调,“做实为人民司法就要践行‘如我在诉’、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基层矛盾化解的最终目标,不是“结案了事”,而是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怀化鹤城法院与杨文彬的互动中,始终把当事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对邻里纠纷,优先通过调解化解,避免矛盾升级;对涉民生案件,加快办理节奏,让群众尽快拿到“定心丸”。长沙知识产权法庭的“以案释法”,不仅保护了企业的创新成果,更优化了当地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更有发展信心;望城区法院的实质解纷,则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让群众在纠纷解决中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这些实践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基层解纷既要“定分止争”,更要“案结事了人和”,只有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才能让矛盾化解工作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
基层矛盾化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合力。从怀化的协同实践,到长沙的司法探索,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牢牢坚持党的领导,联动社会力量推进源头预防、多元化解;只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如我在诉”的理念融入每一起案件办理;只有强化司法的专业引领和以案促治作用,才能让基层矛盾化解工作既高效又暖心。未来,随着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司法实践的持续创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更加畅通,公平正义的阳光也将更加温暖地照耀到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