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交通建设飞速发展,而每年数亿吨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的处理,却成为困扰行业的难题。传统处理方式如堆积、填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造成生态污染。而现有的废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更因与北方气候适配性差,大幅推高道路养护成本。如今,内蒙古工业大学赋能废旧团队,凭借“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绿色高效循环利用技术”,让这些“黑色污染物” 悄然变身为守护生态与降本增效的 “宝藏”。
走进内蒙古G6京藏高速的施工现场,曾经堆积如山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高效协同的再生利用体系。团队研发的SMCR温拌再生剂,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将RAP掺量从30%大幅提升至70% ,拌合温度从180℃降至150℃ ,实现了“从路面来,回路面去”的闭环循环。同时,团队还开创性地开发了配合比优化设计程序,大幅缩短施工工期。这一转变的背后,是青年学子对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更是交通领域降本减碳的创新实践。
“在极寒天气调研时,看到养护工人冒着 -30℃ 严寒修补路面,因材料适配性差导致裂缝反复出现,我们下定决心要突破技术困境。” 团队负责人牟阳松泰回忆道。团队足迹遍布内蒙古16个盟市,采集300余组环境数据,发现北方地区年均50次冻融循环、RAP老化程度高、传统再生技术能耗大等核心问题。带着这些一线难题,团队回到实验室,融合材料科学、分子模拟、大数据算法等多学科知识,创造性设计出 “靶向修复 - 智能配混 - 温拌节能” 三重技术体系,为北方废旧沥青再生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科技的价值在于解决真问题。” 指导老师王岚教授的这句话,成为团队前行的动力。这项技术不仅让废旧沥青 “变废为宝”,更在实际应用中创造显著效益:2025年,该技术通过中国公路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相关智能化控制系统,更让传统沥青再生走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型。如今,团队已与内蒙古交通集团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技术辐射京津冀、东三省等北方地区,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国家 “双碳” 目标与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这群草原学子用创新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他们将课堂知识与工程需求紧密结合,用科技力量推动交通领域绿色循环发展,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公路建设中落地生根。这份扎根一线的创新成果,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青年一代用科技赋能交通、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定信念。
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从内蒙古到北方多省份,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青年团队用智慧与坚持,书写着交通绿色转型的新篇章。他们的探索之路,正是当代大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以专业能力破解行业难题的鲜活写照,为交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