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半开的门缝,能看到杜万君教授正在泡茶,热气在晨光中袅袅升起。
"杜大夫看病有三慢。"护士小张一边整理病历一边说,"问得慢、想得慢、说得慢。"确实,在平均5分钟一个号的精神科门诊里,杜教授每个患者要看半小时以上。
"您这个药,咱们像吃糖一样慢慢减。"杜教授对患者说,手上比划着减药的动作。他开药有个特点:总把复杂的药理讲得特别生活化——抗抑郁药是"心情的稳压器",安眠药是"临时的拐杖"。
下午四点,最后一个患者离开后,杜教授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皮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这些年患者写来的感谢信。"这些都是我的'处方参考'。"他笑着说。盒盖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急病慢大夫"。
深耕精神医学四十载 以仁心仁术守护心灵健康
诊室内,精神科老专家杜万君教授正细致地为一位青少年患者调整用药方案。从医四十余年来,这位被业界誉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实践者”的医者,始终以精准的用药技术和深厚的临床经验,帮助无数深受抑郁、焦虑、药物依赖等困扰的患者重获新生。
从安定医院到回龙观:四十载坚守临床一线
作为中国精神医学界的资深专家,杜万君教授曾在北京安定医院担任精神科主任医师四十余年,
他亲历了中国精神医学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中医药介入精神疾病治疗领域贡献卓著。由他参与编写的《实用中医精神病学》《药物成瘾》等专著,已成为许多青年医师的临床参考书;其主持的北京市中医局课题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障碍提供了循证依据。
“用药如用兵”:中西医结合破解疑难重症
“精神疾病治疗没有万能药,关键要找准个体症结。”杜万君常说。面对7岁儿童患者的情绪障碍,他通过三个月个性化中药调理配合心理干预,使症状显著改善;对于药物依赖患者,他独创的中西药协同减量法能有效降低戒断反应。作为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理事,他在成瘾性疾病的治疗上尤其注重“标本兼治”,既控制急性症状,更通过体质调理预防复发。
学术与临床并重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在承担临床工作的同时,杜万君始终积极参与学术建设。他担任中国医师学会中医心理卫生协会委员期间,推动了多项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的进行;其团队发表的30余篇核心论文,多次获得北京市中医局优秀论文奖。尽管已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他仍坚持每周出诊:“医生最大的成就是看着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如今,这位被《人民日报》《凤凰网》等媒体多次报道的专家,依然保持着上午查阅文献、下午接诊患者的工作节奏。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桌上那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病例分析的工作笔记,默默诠释着一位医者的专业与坚守。正如他所说:“精神科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看见‘人’——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根本的优势。”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