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整,第一位来访者准时敲门,是个神情紧张的年轻人,反复诉说着失眠和心悸的症状。姚万国主任没有立即开药,而是拿出一个症状评估量表。"我们先做个系统评估,"他的声音很平稳,"要分清是单纯的焦虑,还是双相障碍的前驱症状。"
问诊持续了四十分钟。期间他注意到患者无意识揉搓左手腕的小动作,在病历上特别标注了"注意自伤倾向"。开处方时,他详细解释了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副作用,并写上了具体用药时间和剂量,然后叮嘱患者及家属:"如果用药后有任何不适,记得第一时间反馈,以便我了解情况后调整方案。"
午休时间,他接到了一个外地同行的咨询电话,对方说起一个棘手的病例,姚万国听完沉思片刻:"我建议先住院稳定情况,做完检查再定具体方案,毕竟重度抑郁的话已经出现自残轻生的情况,要先确保生命安全。"电话那头恍然大悟的感谢声让他露出微笑。
下午的诊疗中,他遇到了一位药物依赖患者,看着尿检报告,他皱起眉头:"美沙酮维持治疗不是长久之计。"他联合中医大夫、患者花了整整一小时,一起制定了个性化的戒断计划,包括中药调理、心理咨询和运动方案等。
傍晚,送走最后一位来访者后,姚万国打开电脑,开始整理当天的诊疗数据。这些年来,他养成了记录每个病例治疗过程的习惯。"这个强迫症患者的暴露疗法效果不错,"他标注道,"可以考虑写入下次学术会议的分享案例。"
夜深了,台灯下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书架上整齐排列的《精神药理学》《认知行为治疗指南》等专业书籍,记录着这个六旬医者从未停止的学习脚步。明天,他还要去参加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会。
在这个很普通的一天,精神科姚万国主任用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继续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