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我们要做的,是守护这份天赋,而非用成人的框架去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在洒满阳光的画室里,王禹琨老师一边整理学生的画作,一边向我们分享她的教育理念。作为荣获第十三届亚洲国际艺术大赛中国赛区初赛优秀指导老师、第 52 届世界儿童画展(中国区)优秀教师奖等多个奖项的美术教育专家,她培养出的学生在各类艺术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多名学生摘得第十三届亚洲国际艺术大赛中国赛区初赛一等奖。此次,我们有幸与她展开对话,探寻她在美术教育领域的独特之路。
(王禹琨与学生)
记者:王老师,恭喜您和学生们在众多国际艺术赛事中斩获佳绩!首先想问问,您是如何走上美术教育这条路的呢?
王禹琨:其实这和我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我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一支彩色铅笔、一张白纸就能让我沉浸一整天。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艺术带给人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更能滋养心灵。后来我发现,当我把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和技巧分享给孩子们,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毅然选择了美术教育这个职业,希望能把这份对艺术的热爱传递给更多孩子。
记者:您指导的学生中有多人在第十三届亚洲国际艺术大赛中国赛区初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您看来,他们获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王禹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尊重和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给他们设定太多条条框框,比如画一幅 “春天”,我不会告诉他们春天就一定要画盛开的花朵、嫩绿的新芽。我会引导他们回忆春天的气息、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每个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可能会画春雨中泥泞的小路,有的会画屋檐下的小燕子,这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作品,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当然,扎实的绘画基础也很重要,我们会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技巧。
记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没有令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或故事?
王禹琨:有的。有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刚来画室的时候很少说话,也不太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注意到他在画一些小动物的时候,笔触特别细腻,充满感情。于是,我就从他的兴趣点入手,鼓励他多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小小的个人画展,邀请他的家长和其他同学来参观。慢慢地,他变得自信起来,在绘画上也越来越大胆。同时我也更加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并激发他们的潜力。
记者:您获得了这么多优秀指导老师的奖项,在美术教育方面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王禹琨:我一直秉持 “寓教于乐” 的理念。比如在教授色彩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开展 “色彩寻宝” 活动,让孩子们在画室里、校园中寻找不同的颜色,并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对色彩的感知会更加敏锐。另外,我很注重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会组织孩子们去户外写生,观察自然中的光影变化、建筑的结构线条;也会带他们参观艺术展览,和艺术家们面对面交流。这些实践活动能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的创作更有深度和内涵。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学习到他人的优点,还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记者: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您认为美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禹琨: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们画画,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认知发展角度来说,绘画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感表达方面,艺术是孩子们抒发内心想法和情绪的重要出口,有些孩子可能不太善于用语言表达,但他们可以通过画笔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此外,美术教育还能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而且,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这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记者:对于未来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发展,您有什么规划和期望吗?
王禹琨:我希望能继续探索更适合孩子们的美术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接下来,我计划开展一些跨学科的艺术项目,比如将美术与文学、科学相结合,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学科视角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同行们交流分享,共同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最大的期望,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美术教育中找到乐趣,发现自己的价值,用画笔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采访结束,看着画室里孩子们专注画画的身影,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充满希望的未来。王禹琨老师用她的专业和爱心,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在她的引领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在美术的世界里绽放光彩,用画笔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篇章。(张帆月)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