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湖曲水善湾的碧水烟波间,一座以蝴蝶为图腾的艺术殿堂悄然崛起。2024年落成的VAN·蝶艺术中心,以“艺术赋能乡村”为使命,将展览、教育、文旅深度融合,成为长三角文化艺术传播与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从雷震油画展到“瓷上丹青”对话展,从学术论坛到水岸仲夏夜,这座临水而立的艺术空间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书写田园间的美学诗篇。
一、艺术与乡野的交响:VAN·蝶艺术中心坐落于苏州吴江汾湖,以蝴蝶彩绘的外墙与灵动的设计语言,成为乡村文旅的视觉符号。其建筑群集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文创产业、餐饮民宿于一体,打破传统美术馆的边界,构建起“艺术+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场域。
2024年,随着大无限书院、循之艺术工作室等机构的入驻,VAN·蝶艺术中心正式开启“艺术乡建”新篇章。主理人朱卫东表示:“我们希望以艺术为纽带,激活乡村的文化基因,让城市与乡村在美学对话中找到共鸣。”
空间亮点:蝶酿小酒馆:夜幕降临时,驻唱乐队与微醺夜色交织,为静谧乡村注入文艺活力。 画舫游船:游客可乘船漫游水乡,两岸稻田与艺术装置相映成趣,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奇幻楼梯:高饱和度的蓝色墙面与木质台阶形成视觉冲击,镜面折射的光影效果,仿佛步入超现实艺术迷宫。
二、雷震油画展:城市记忆的视觉史诗2024年,年近八旬的艺术家雷震携400余幅作品,在VAN·蝶艺术中心奇迹多功能厅举办个展。展览与上海苏宁艺术馆的《大美春雷·海派艺脉的成与变》形成双城联动,通过上海海派建筑、江南古镇及海外写生等题材,展现城市变迁的视觉史诗。雷震深耕油画领域六十余载,其笔触兼具细腻与磅礴。策展人陈翔评价:“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部用色彩书写的都市传记。”展览期间,观众可通过VR技术“走进”雷震笔下的石库门弄堂,感受时空交错的沉浸体验。
三、“瓷上丹青”对话展:千年文脉的器画共生
2025年6月,VAN·蝶艺术中心将迎来重磅展览《瓷上丹青——申窑雅器与名家翰墨对话展》。展览以“窑火淬墨韵,宣纸映瓷光”为主题,特邀启功《竹石图》《硃沙山水》、谢稚柳《春风图》等文人书画,与申窑瓷器上的书画雕刻工艺展开跨时空对话。
展览亮点:
1. 廿六载精品回顾:申窑创始人罗敬頻系统梳理签约艺术家创作脉络,呈现陶瓷、书画、现代艺术等100+件作品。
2. 学术深研体系: 6月17日“申窑的昨天、今天、明天”讲座(主讲:罗敬頻)6月27日“新海派艺术发展论坛”(主讲:陈燮君) 7月23日“窑火中的文人精神”对谈(嘉宾:俞晓夫、顾村言)
3. 公众参与活动:每周末艺术家导览 线上线下“捡漏专场” 限量复刻名家瓷板画衍生品首发
四、学术与产业并重:长三角艺术生态的破局者
VAN·蝶艺术中心的崛起,离不开顶尖学术团队的支撑。总策划陈翔、林明杰,学术委员会陈燮君、俞晓夫等,共同构建起“理论-创作-传播”的完整链条。 专家视角: 陈燮君(上海市艺术研究院):“海派艺术的当代转型,需要像申窑这样的载体,让传统文脉在器物中重生。” 俞晓夫(画家、策展人):“瓷器与书画的对话,不仅是材料的碰撞,更是东方美学精神的延续。” 此外,艺术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等机构合作,推动艺术教育普及。未来,其“艺术驻村计划”将邀请青年艺术家深入乡村,孵化在地化创作项目。
五、文旅融合新范式:从“打卡地”到“生活场”
VAN·蝶艺术中心的成功,验证了“艺术赋能乡村”的可行性。通过“展览引流-活动留客-民宿消费”的闭环,其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农产品销售增长30%。
“我们不做‘一次性消费’,而是打造可停留、可参与、可生长的艺术社区。”朱卫东透露,2025年将推出“艺术研学营”“水乡音乐节”等IP,进一步激活乡村文旅生态。
从城市到乡野,从画布到瓷器,VAN·蝶艺术中心以蝴蝶之翼为长三角文化艺术编织脉络。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融入稻田、水乡与烟火日常的诗意存在。正如策展人林明杰所言:“真正的艺术乡建,是让乡村成为孕育美的土壤,而非被改造的客体。”未来,这场“破茧成蝶”的美学实验,或将为中国乡村文旅提供更具启示性的范本。
中心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VAN·蝶艺术中心
联系方式:18721959555
(朱子孝 朱卫东 汾湖发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