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画卷中,蒙古马精神作为独特而璀璨的篇章,散发着源自北疆草原游牧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磅礴力量。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多元的文化生态以及独特的社会发展脉络,赋予了高校大学生群体别样的成长环境与心理特质。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在面对逆境、挫折与压力时的重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心理韧性培育上面临诸多挑战,如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限制带来的适应难题、多元文化碰撞引发的认同困惑等,亟待寻求有效的教育资源与路径。
蒙古马精神,以其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守望相助、忠于职守” 的核心内涵,不仅是草原文化的灵魂所在,更是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神瑰宝。将蒙古马精神融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韧性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心理教育的文化内涵,为破解当前心理韧性教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更有望通过挖掘其潜在教育价值,助力大学生塑造强大的心理防线,增强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抗逆能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深入探究蒙古马精神的核心内涵及其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韧性教育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蒙古马精神的历史溯源与核心内涵
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植于北疆草原数千年的游牧文明土壤之中。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守望相助、忠于职守”四个维度。历史上,蒙古马作为草原民族的重要伙伴,以其耐寒、耐旱、耐饥渴的生理特性,成为游牧文明存续的精神象征。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与社会实践中,蒙古马精神逐渐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草原儿女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坚韧、对集体的忠诚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现代学者对蒙古马精神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时代价值。李建国(2023)指出,蒙古马精神不仅是草原文化的核心标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地区的具体体现。其“吃苦耐劳”的韧劲与“勇往直前”的干劲,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蒙古马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激励青年一代扎根边疆、服务国家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韧性教育的现实需求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成长环境。一方面,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适应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冲击加剧了文化认同危机,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逐渐弱化。研究表明,边疆地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普遍低于内地同龄群体(史璐等,2023)。具体而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面临以下心理挑战:
文化适应困境:多元文化交织背景下,部分学生在文化冲突中陷入身份认同迷茫。
学业与就业压力: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学业负担与未来焦虑并存,
社会支持薄弱: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导致心理咨询服务覆盖不足,同伴支持系统亟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心理韧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逆境中恢复与适应的能力,其培养不仅关乎个体心理健康,更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才稳定与文化传承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心理韧性教育多聚焦个体心理干预,忽视文化基因的深层影响。蒙古马精神的引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三、蒙古马精神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韧性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认同强化心理韧性根基
蒙古马精神作为北疆文化的核心符号,其“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唐芳武等人(2024)研究表明,文化认同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蒙古马精神教育,学生能够将外在的文化符号内化为心理韧性资源,形成“文化韧性”屏障。
(二)精神特质提升抗逆力维度
蒙古马精神的“吃苦耐劳”与“一往无前”特质,直接对应心理韧性的核心要素——抗压能力与目标坚持力。例如,在学业困难情境中,学生通过蒙古马精神的具象化学习(如观看草原文化纪录片、参与“蒙古马主题文艺汇演”等),能够将抽象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策略,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践路径拓展教育模式
蒙古马精神为心理韧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例如,某高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文化浸润、艺术实践课等形式增强文化认同感;某高校“金马杯”文艺汇演则以舞蹈形式诠释蒙古马精神。这均体现了“以文化带活动,以活动促韧性”的教育理念。此类活动不仅缓解心理压力,更通过群体互动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四、蒙古马精神融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韧性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构建“文化+心理”双轨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在思政课程中增设“蒙古马精神专题”,结合案例教学(如医学类高校融入“甘于奉献”案例)、情景模拟(如模拟草原生态危机中的团队协作)等方式,深化学生对精神内涵的理解。
实践教学:依托边疆民族地区资源,开展“蒙古马精神田野调查”“草原生态保护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精神力量。
(二)校园文化:打造“三位一体”育人生态
活动浸润:以社团、党(团)支部等为载体,举办“蒙古马主题摄影展”“草原诗歌朗诵会”等活动,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精神内核。
榜样示范:挖掘学生群体中的“蒙古马式”典型(如支教志愿者、创新创业标兵等),通过“青年成长论坛”进行宣传,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环境营造:在校园景观(如雕塑、壁画等)设计中融入蒙古马元素,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心理韧性教育场域。
(三)社会支持:构建“家-校-社”协同网络
家校联动:通过家访、线上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递蒙古马精神的教育价值,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服务”项目,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
政企合作:与企业共建“蒙古马精神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平台,增强就业韧性。
结语
蒙古马精神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瑰宝,为大学生心理韧性教育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路径。通过文化认同强化、精神特质内化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抗逆力与适应力,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跨学科研究,探索蒙古马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量化融合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李艳、郝凤英、尚飞、王荣,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