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高层代表团访沪深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
2025年5月16日,值此"一带一路"倡议迈向新十年发展周期之际,伊朗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TPO)副主席阿卜杜萨德·那伊希率代表团访问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共谋合作新机遇。伊朗驻沪总领事阿里·穆罕默迪携副领事娞妲·萨珊,商务随员欧斯塔德·侯赛恩全程陪同。代表团一行拜会了协会会长钱振华、常务副会长孙建龙,与协会相关职能部门举行了深入交流座谈。
此次会晤标志着中伊两国在企业层面落实2024年全面合作计划进入具体项目实施阶段,尤其在机制化建设、数字化转型、科技产业园建设等领域,进行多维度综合推进。数据显示,2024年中伊双边贸易额达428亿美元,其中中小企业贡献率超35%,成为推动双边经贸关系提质升级的核心引擎。
【战略协同】共绘"一带一路"合作新蓝图
在充满建设性的会谈中,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钱振华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伊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已从传统的贸易往来,逐步升级为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他强调,协会将充分发挥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重点推动双方在新能源、数字经济、节能减排、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等新兴产业领域之间的合作。
伊朗TPO副主席阿卜杜萨德·那伊希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伊朗政府正在实施的'向东看'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我们特别期待中国中小企业参与伊朗经济特区建设,共享发展红利。"据其介绍,伊朗已出台包括税收减免、投资保障等一揽子优惠政策,为中国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伊朗驻沪总领事阿里·穆罕默德明确表态:"我们提议建立月度视频联席会议机制,以‘零时差’沟通推动合作项目高效落地。期待双方尽快实现首批标杆项目投产,将战略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这一倡议与中伊双方的合作诉求高度契合。
【机制创新】数字化转型赋能经贸升级
双方达成三大里程碑式合作:
1. 搭建数字贸易新桥梁:双方将携手共建“中伊中小企业数字贸易服务平台”,深度整合跨境支付、智能通关等数字化服务工具,打破贸易壁垒,为中小企业打造高效便捷的跨境贸易通道,激发双边贸易新活力。
2.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点聚焦科技经济、新能源、科技园区建设等可持续发展领域,以资本为纽带,支持两国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3. 构建对接交流新平台:双方约定定期举办产业对接会,通过精准对接、深度洽谈,推动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产业协同发展创造新机遇。
协会常务副会长、原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孙建龙特别强调制度创新优势:"我国首创的中小企业'跨境服务包'已形成'政策组合拳',包括出口信用保险联动、退税资金池前置、知识产权跨境质押等创新工具,这些成熟经验可供伊朗相关部门参考"
(补图:孙会长发言图片)
【务实推进 硕果盈枝】:中伊重点合作项目实现关键突破
1. 构建长效沟通网络:双方将搭建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多层次、跨领域的线上视频联席会议,实现政策信息互通、需求精准对接,为合作注入持久动能。
2. 编制权威合作指南:联合编制《中伊中小企业投资合作指南》,系统梳理双边市场环境、产业优势及合作路径,为企业提供权威参考,降低跨境投资风险。
3. 深化企业互访互鉴: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赴伊朗实地考察,聚焦当地产业园项目开展深度调研,并与伊朗企业家开展面对面洽谈,推动合作意向向实质项目转化。
【专家解析】:中伊合作开启历史新篇章
中伊合作领域专家指出,此次合作成果意义深远,呈现三大战略价值:
• 战略关系升级:彰显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领域的深度拓展与务实落地;
• 合作模式创新: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合作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 全球示范效应:为发展中国家间经贸合作探索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新路径。
[背景资料]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中伊贸易额达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小企业贡献率超过35%,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两国在基础设施、能源等传统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同时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新闻延伸]
• 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已与全球37个国家建立合作机制
• 伊朗TPO是伊朗最高级别的贸易促进机构,直接对总统负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