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AI)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如何将庞大的低龄老年群体转化为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破解老龄化压力与推动产业升级的双重命题。本文将探讨通过“微任务”模式,如何让老年人深度参与 AI 产业链,实现个人价值释放与产业成本优化的双赢。
一、老龄化社会与 AI 产业的双重需求
(一)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潜力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及专项研究,我国低龄老年人中,超过 90%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状态,仅 7.1%需要长期医疗照护。这一庞大的群体中,离退休科技人员约 350 万,其中 70%拥有中高技术职称,覆盖工程师、教师、医护等领域。此外,低龄老年人因长期职业训练形成了内化的规则意识和责任伦理,工业化时代塑造的纪律性使其在重复劳动中保持严谨。更令人欣慰的是,68%的老年人希望退休后继续工作,主要动因包括实现社会价值和补贴家用。
(二)数据标注的行业痛点
数据标注作为 AI 训练的“基石”,2024 年市场规模已达到 77.3 亿元,2025 年将达到 102.1 亿元,年增速超 20%。然而,随着 AI 场景的不断拓展,数据标注趋向高技术、高知识,法律、金融、医疗等领域的标注需要专业知识,但市场上兼具熟练度与专业知识的标注员稀缺,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速度。同时,数据标注工作琐碎重复,薪资与发展受限,导致人员流失率高。部分公司流失率约 50%,频繁流动增加了企业培训成本,影响了项目进度与质量。此外,AI 企业数据标注需求呈非持续性与潮汐特征,与标注企业刚性成本矛盾突出。需求阶段性爆发后骤减,难以预测规划;标注企业场地、设备、人力等固定支出难以随需求波动,淡季仍需负担高额成本,需求低谷期现金流紧张,生存压力剧增,部分领域约 30%企业因之退出市场,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二、“微任务”模式的中国探索
(一)案例:“银龄新质生产力平台”的创新实践
“银龄新质生产力平台”通过智能分发算法,实现了“滴滴”式分发。用户发布出行需求,平台根据用户地点匹配司机;同样,平台将每一条待标注数据作为一个任务,根据“能力标签”匹配老年标注员。老年标注员通过“抢单”完成任务,计件结算。此外,平台还通过全样检验,将授权具有该项目专业背景和标注经验的老年人作为审核官,将每一个已完成的标注作为“审核任务”在平台发布,由审核官“抢单”完成,从而实现全样检验。
表1:非雇佣制平台的任务分发
在适老化工具设计方面,平台通过界面简明、大字体等适老化设计,降低了操作门槛;同时,集成 AI 预标注技术,老年人仅需完成 20%的修正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
社区协同机制也是该平台的一大亮点。平台与各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设立“数字工坊”,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标注任务与社区需求结合,如标注社区健康档案数据,形成了“服务-生产”闭环。
(二)解决行业痛点
中国低龄老年人超过30%拥有各领域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平台通过智能分发算法,将每一个标注任务分发给拥有相应专业背景标签的老年人完成,从而解决了目前行业专业知识缺乏的痛点。老年人希望“发挥余热”,超越单纯经济动机,形成了可持续参与动力。通过构建“基础报酬+技能津贴+荣誉勋章”三维模型,平台老年标注员年均留存率达到了 98%。此外,平台不需承担传统用工场景下的工资、社保、场地支出,显性成本为零,因此无惧数据标注任务的潮汐。
三、代际共生:从“零和博弈”到“协同进化”
数据标注产业的“代际共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分层重构形成价值循环。老年群体依托经验沉淀与稳定性,在基础标注领域(如图像框选、文本标记)构建规模化供给网络,其低成本优势显著降低了 AI 企业的数据获取门槛,激活了中小企业模型训练需求。这种基础层产能释放推动了产业规模扩容,为青年从业者提供了更多进阶层就业机会,推动了就业结构向高附加值跃迁。
这种分层协作既释放了老年人口红利,降低了行业边际成本,又通过创造技术溢价岗位实现了青年职业发展,印证了数字经济中“低成本底座支撑高价值创新”的升级路径,最终形成了基础标注规模化与高阶服务专业化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目前高端层标注任务主要由专业人员兼职完成,未来可以通过“平台”的银龄专家“抢单”完成,大大增加高端层标注的人力资源供给。
四、政策衔接:制度创新与风险防控
(一)顶层设计对接国家战略
1. 银发经济:落实《“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条款,将数据标注纳入“老有所为”创新试点。
2. 数字经济:响应发改委等部门《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标注流程规范化,建立老年标注员资质认证体系。
(二)地方试点突破性政策
1. 税收优惠:对采购老年标注服务的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如采购额 30%以上减免 5%)。
2. 权益保障:试点“灵活就业意外险”,平台与保险公司共担风险,规避劳动关系争议。
(三)四维政策倡议
1. 设立“社区标注创新示范区”:在北京、上海等老龄化率高、数字基础好的城市试点,3 年内培育 1000 个“数字工坊”。
2. 启动“银发数字工匠”计划:联合老年大学开发适老化课程,对通过考核者颁发技能证书,纳入人社部人才库。
3. 国企数据采购倾斜:要求国资 AI 项目将 20%基础标注订单定向释放给老年人标注平台,解决数据转包带来的效率及质量上的损失。
4. 构建代际协作标准:工信部出台《人工智能标注协作指南》,明确任务分层与质量对接规则。
结语:从“养老”到“享老”的文明跃迁
当德国用退休工程师维系精密制造,日本的银发族在便利店服务社会时,中国正以更创新的姿态将老年人推向数字经济前沿。他们不再是“被赡养者”,而是 AI 训练的关键协作者。通过“微任务”激活低龄老年人的智慧潜能,我们不仅锻造了 AI 产业的成本优势,更重塑了老龄化社会的价值认知:老年不是文明的终点,而是人力资本的“第二次绽放”。这或许正是中国对世界的回答:在数字与银发的交响中,奏响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音。
数据来源列表:
1、《2025年中国数据标注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
2、《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国家统计局)
3. 《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前程无忧)
4. 《数据标注员,困在大模型里》36氪 2023.9.26
5. 银龄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运营数据(北京伊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为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 研究员:张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