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革命文化薪火相传
2025年4月16日至18日,红色文旅短剧《高原上吹响了海螺号》剧本研讨会分别在银川市阅海湾商务中心、固原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西吉县将台堡举行,与会嘉宾对本剧的选题立意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剧本的修改和拍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对本剧充满期待。
4月16日,《高原上吹响了海螺号》剧本研讨会在银川市阅海湾商务中心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北京致讯影业制片人陈立超主持。本剧总顾问、原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刘战,本剧总策划、红三团团长阮平的女儿阮武英,本剧顾问、中国作协会员、固原特邀党史研究员、原宁夏作协副主席兼固原文联主席火仲舫,本剧顾问、原固原市地震局长、海螺号文物捐赠者之孙黄占伟,本剧顾问、原银川警备区政委史清银,本剧顾问、宁夏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本剧编剧、导演吴丽霞,本剧出品人陈龙,资深制作人、编剧、导演李木孜,宁夏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周宁,宁夏黄河云视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泷雨,爱西柚影视后期总监祁君涛,爱西柚短视频负责人马银,爱西柚文案总监毛亚洁,将台堡红色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红堡坊创建人董文斌等先后就剧本的创作思路、故事描写、人物刻画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4月17日,《高原上吹响了海螺号》剧本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在固原市文旅局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固原市文旅局副局长潘江主持。本剧总顾问刘战,总策划阮武英,顾问火仲舫、黄占伟,本剧编剧、导演吴丽霞,出品人陈龙,资深制作人李木孜,固原市党史办主任、资深党史专家杜彦荣,固原市文联一级调研员、中国作协会员杨风军,宁夏作协副主席、固原市文联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马金莲,宁夏作协副主席、固原市作协主席、著名诗人李兴明,宁夏民协主席、固原市民协主席、资深民俗专家李政等出席座谈会,大家就剧本的创作意图,修改意见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4月18日,在西吉县将台堡,刘战,阮武英,火仲舫,吴丽霞,陈龙,李木孜,董文斌等一行前往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参观学习,红三团团长阮平之女阮武英携众人一起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感悟长征精神,并参加主题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据了解,该短剧计划下半年在固原开机拍摄。该剧讲述的故事原型是:公元1936年5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完成东征后,又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组成西方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派遣红一军团一师三团作为西征先遣队,在团长阮平(阮金庭)、政委萧锋(萧忠渭)率领下,由陕北挥师西征,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做准备。红三团于9月进入六盘山区的韩府湾,在筹集粮食和物资时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为答谢百姓助粮赠羊,红三团团长阮平将自己从南方带来的一只海螺号送给当地村民黄万宝作留念(同时送给黄家的还有一柄剑、一件蓑衣)故事由此演绎推进,再现了鲜为人知的红军遵守纪律,军爱民、民拥军,民族团结、血浓于水的军民深情!
这只海螺号从南国来到西北,跨越了千山万水,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但它所传递的军民情谊却始终如一。在黄万保家中,这只海螺号被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到海原县调研红军西征情况时,意外地在韩府湾征集到了这只珍贵的海螺号,从此,海螺号又从黄万保家走进了博物馆,成为了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感受军民情谊的重要载体。
如今,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90周年前夕,这只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海螺号活了起来,它穿越时空,用斑驳的螺痕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用每当人们驻足观看,仿佛能听到悠扬的声声螺号,听到红军战士们的铿锵脚步,更能感受到无数个黄万保式的炽热民心。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90年红军前留下的红色火种,在新时代里将会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吹响新长征的路上的前进号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