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苏北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如东县烈士陵村的田埂旁,戴世群用竹篱笆圈出几十平方空地,七只草黄鸡的清啼划破晨霭。这场朴素的启幕,拉开了南通众发禽业三十余载农业史诗的帷幕。
一、昂然立于九州禽类产业的潮头
从如东县的一隅鸡舍起步,似一株倔强的稻穗,沐风栉雨间悄然拔节,昔日的小养殖场已蜕变为华东禽类产业的参天巨木——注册资本888万元,业务横跨育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如同一棵根系深扎的榕树,将枝蔓伸向长三角的每一寸土地。
三十余个春秋如长江奔涌,“众发禽业”以农人的韧劲与匠人的执着,在华东大地上奏出了不朽的乐章。——如今,羽翼已丰的“众发禽业”,昂然立于九州禽类产业的潮头。
荣誉如繁星缀满其征途:“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牌匾泛着金属冷光,映照出科技与传统的交融;“南通市名牌农产品”的金穗标志,则似秋日稻田的丰饶馈赠,诉说着品质的纯粹。而那张稀缺的“进沪通行证”,更如一把金钥匙,叩开黄浦江畔的繁华之门,让带着泥土清香的草黄鸡,跃入外滩的灯火、弄堂的炊烟。
121度高温杀菌锅
戴世群的掌心刻满岁月的沟壑,而他的女儿戴亚晶,却以“新农人”的姿态,为这株老树嫁接上科技的枝芽。她从上海IT行业的霓虹中转身,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将代码与算法注入传统农业的脉搏。两代人的目光在此交汇:一方是泥土的厚重,一方是数字的轻盈;一方守着“通如草黄鸡”的纯正血脉,一方追逐“姥家煨鸡汤”的都市烟火。
二、羽翼渐丰:一只鸡的标准化征程
“通如草黄”——这名字带着江南水乡的温润。2001年,这四个字被镌刻成商标,如同一枚金色的徽章,标志着众发禽业从散养土鸡迈向品牌化征程。2003年,江苏省无公害认证的印章落下,南通市地方技术标准(DB3206/T030-2003)的文本中,草三黄鸡的养殖规范被一笔一画写就。科学的刻度丈量着每一羽鸡的生长:谷物配比、养殖密度、防疫流程……传统经验与现代标准在此交融,化作车间里自动化屠宰线的轰鸣。
2014年,日屠宰2.5万羽的生产线投用,冰冷的机械臂与温热的鸡胴体共舞,冰鲜鸡、真空包装速冻鸡乘着冷链货车,沿着高速路网疾驰,2小时便抵达上海弄堂的菜场、苏州园林旁的商超。
然而,戴亚晶的目光早已越过屠宰场的白炽灯。2023年,“姥家煨”食品厂揭牌,老母鸡汤的香气从车间的蒸汽中升腾。480天的青脚老母鸡,在谷物与时光中沉淀风味;8小时古法煨制,2小时降温锁鲜,1小时速冻凝香。流水线上,陶罐盛着金黄的汤液,仿佛将农家灶台的烟火封存于一盒方寸之间。“三清”是它的魂——汤色如琉璃透亮,入口若山泉清冽,饮罢唇齿余韵悠长,不见半分浊腻。这汤,是给都市人的一帖解药:加班夜的一盏温暖,厨房小白的底气,游子寄给故里的乡愁。
三、IT女侠的降维改造
上海陆家嘴的霓虹在戴亚晶瞳孔残留着代码的光斑。这位前程序员在父亲办公室挂起“守正出奇”的墨宝,书架上的《Python编程》与《禽类防疫手册》构成奇异共生。她将121℃高温杀菌设备比作“风味时光机”——铝箔包装里的鸡汤,凝固着八小时文火淬炼的琥珀光阴。当“姥家煨”冲进盒马鲜生TOP10榜单时,山姆会员店的冷柜玻璃上,倒映着苏北竹林与陆家嘴天际线的双重镜像。
众发公司散养鸡晒场
智能传感器在养殖棚顶织就数据蛛网,云端的算法正将480天慢养的老母鸡,解构成蛋白质含量、氨基酸配比的精准参数。戴亚晶的指尖在质检报告上划出优美弧线:“这些波动不是误差,是土地的心电图。”在煨汤车间,紫苏的辛香被光谱仪解码为0.17%的味觉峰值,陶罐的噼啪声经声纹分析,优化出23秒的最佳添柴间隔。
“众发禽业”的评论区跳动:“原来鸡汤背后有这么多故事!”“下单支持乡村振兴!”流量化作订单,山姆、盒马的货架向她敞开,如东的农产品第一次以“品牌”而非“土货”的身份,走进城市的精致橱窗。
四、古法煨汤与智能算法的乡土交响
众发公司屠宰厂厂址
“众发禽业”的车间里,新安装的智能传感器正无声采集数据;电商后台,算法根据消费习惯推送着“姥家煨”的新品预告。戴亚晶的计划簿上写着:即食鸡汤、预制菜、联名礼盒……每一个笔画都指向都市人的胃与心。
众发公司食品厂姥家煨食品厂址
而在养殖基地,戴世群依然每日巡视鸡舍。他弯腰抓起一把饲料,指尖搓捻谷粒的饱满度,对身旁的技术员念叨:“传统手艺不能丢,但年轻人的法子,或许真能让村子不一样。”
远处,冷链货车驶过村口的石板桥,车身上“通如草黄”的LOGO与黛瓦白墙的倒影重叠,仿佛古老乡土与现代文明的一次温柔相拥。
夕阳西下,戴亚晶站在厂房屋顶,眺望连片的养殖大棚。这里曾是她逃离的故乡,如今却是梦想启航的港湾。她想起父亲的话:“农业是根,根深才能叶茂。”而她想告诉世界:这根,可以长出最摩登的枝桠——只要有人愿意以创新为壤,以坚守为光。
夕阳的余晖染红养殖场的屋檐,戴亚晶站在自动化车间的玻璃幕墙前,指尖轻触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据,眸中跃动着星辰般的光彩。
戴亚晶的指尖掠过质检报告上的数据折线,如同琴师调试丝弦——她要为家乡的农产品奏响更清越的乐章。在煨汤车间,砂锅与不锈钢器械交响轰鸣,团队正将古法煨制的时间刻度精确至秒,又在风味图谱上添一笔紫苏的辛香。每一次配方的微调,都似绣娘穿针引线,让传统手艺与现代味蕾悄然缝合。
五、4K像素解码乡愁与铝箔包装
冷链货车的辙痕在电子地图上编织金色丝线,从烈士陵村延伸到上海静安寺写字楼。白领扫码解锁铝箔包装的瞬间,手机屏映出戴世群查看鸡舍的苍老背影。无人机掠过翡翠色养殖场,4K镜头将石磨的纹理、蒸汽的轨迹、扫码枪的光标,编织成数字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夕阳将戴亚晶的影子拉长在自动化车间,玻璃幕墙外,
曾几何时,二十岁的她在此眺望上海的方向。如今订单数据的荧光在她眸中流转,像极了当年父亲点数鸡群时,眼底跃动的星火。
谈及未来规划,戴亚晶信心满满:她描摹的蓝图里,短视频的镜头将穿透厂房的金属外壳:流水线上,金黄油亮的鸡汤正注入铝箔包装,雾气氤氲如江南晨霭;直播间中,青脚老母鸡在竹林间闲庭信步,羽翼掠过草叶的簌响与煨汤的咕嘟声交织成田园交响。那些曾被城市遗忘的农耕细节——谷粒筛选的沙沙声、陶罐煨火的噼啪声、质检员指尖划过包装封口的谨慎——都将透过一方屏幕,化作都市人手机里的“治愈系”风景。
“我们要建的不仅是电商平台,更是一座桥。”她抚摸着父亲留下的养殖日志,牛皮纸页上还沾着二十年前的饲料碎屑,“桥这头连着村里的老灶台,那头接着上海的咖啡厅。”
这位80后女掌舵者,当她对着镜头举起那盒“姥家煨”鸡汤时,背景里既有扫码枪的滴滴声,也有村口石磨的吱呀声。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乡村振兴的故事正被重新书写:不再只是乡愁的注脚,而成为一场双向奔赴——让城市读懂土地的深情,让乡村焕发数字时代的光芒。
“未来啊——”她望向远处绵延的麦田,声音里裹着苏北平原特有的温厚与果决,“要让如东的农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文:周其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