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党中央决定,今年自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等重大问题,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擦亮新时代党的建设“金色名片”。在新的赶考路上,作风建设如同为党员干部装上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智能驾驶系统”,既要用“自律”算法校准思想坐标,又要以“他律”传感筑牢行为边界,才能让党员干部在纪律的护航下行稳致远。
织密监督预警“传感网络”,推动他律具备“态势感知”。智能驾驶的安全保障依赖于全场景传感器网络,作风建设则需要织密精准敏锐的监督网络,尤其是面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新特征,必须接受外部监督和制约。要建立“线上+线下”双渠道监督平台,通过信息公开、网络问政、民情恳谈等方式收集群众感知数据,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让群众手握基层监督探头。要打造“全天候”监督,建立“日常管理+专项巡察”的立体化监督网络,聚焦顶风违纪、隐形变异、加重基层负担等重点问题实施“主动识别”和“盲区监测”,守住“八小时外”关键时间节点,着重抓、着力查,坚决追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建立“关键少数”动态监测机制,对新提拔干部及年轻干部开展“成长护航”计划,准确运用“四种形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方式,既指问题,又提对策,抓早抓小,及时纠偏,实现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强化纪律教育“算法内核”,推动自律生成“导航系统”。智能驾驶的算法决策本质是将预设规则转化为动态指令,部分党员干部出现“总开关”失灵,根源在于没有将党性修养、纪律教育内化为行为算法。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政治体检+作风扫描+速率评估”的“三维校准”机制,用“自律”算法校准思想坐标。要在理论学习中植入“初心代码”,坚持不懈强化党性锤炼,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质,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写入精神基因,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政治坚定。要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借助日常培训、专题研讨、廉政谈话等丰富形式,及时掌握最新纪律动态,自觉避让新型腐败风险。要加强警示教育力度,高质量过好组织生活,确保党员干部时刻处于“自检程序”中强化自我约束,不断清除思想上的杂念、校正行动上的偏差、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
构建制度保障“交互模型”,推动作风建设“长效续航”。作风建设贵在长常、重在制度,要想走出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根本上还是要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形成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做到标本兼治、相互转化,既保持“自动驾驶”的主动性,又具备“紧急制动”的安全性。要建好监督体系和制度体系,处理好“有畏”与“有为”的辩证关系,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作风,将监督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形成制度规范,建立“八小时外”行为规范、完善容错纠错清单等长效机制,把刚性制度规定和严格制度执行真正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要用制度推动干部强化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自觉性,从被动遵循转向主动对标,提升干部监督管理的“动力性能”,不断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持续转作风、抓落实、促改革,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稳健前行。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