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浪潮中,安阳工学院积极响应河南省委和安阳市委号召,深入践行“四高四争先”战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与此同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育人主责,积极探索“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四高四争先”引领思政教育新方向
“四高四争先”战略为安阳工学院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行道路。学校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需凝聚全校合力,构建系统工程。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安阳工学院注重提升思政教育内涵,优化课程体系,增强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本文相关探索与实践源于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两个结合”视域下“馆课团园”模式助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项目编号:2024SJGLX1014) 。在该项目的有力支撑下,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系列创新举措,深入践行“四高四争先”战略,探索“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扩大高水平开放方面,学校积极拓宽思政教育视野,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思政教育新阵地。在创造高品质生活方面,学校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在实施高效能治理方面,学校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思政教育投入,加强评估与监督,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创新教学实践,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实践,通过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与红旗渠消防救援站党支部、汤阴向阳庄村党支部等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展“1+X”支部共建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
学院着力打造线下学生思想成长平台,如“名师沙龙”“党史知识加油站”“青马工程”等,并创新推出“红色实践地图”“行走的思政课”“身边英雄故事”“党史主题剧本杀”“安小工重走红旗渠”等特色品牌,构建共建、共享、共通、共融的新型师生共同体。这些举措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与实践伟力,让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此外,学院将OBE教育理念与PBL教学法深度融合,打造“翻转”小课堂、“安小工+云实践”等混合型教学模式,实现成果产出与学生中心、理论与实践互融、线上线下一体化,为师生带来精彩的思政精神盛宴。通过“探寻安阳地方党史红色地图”“红旗渠一案到底进课堂”“线上线下一体化直播实践云课”等方式,营造出具有鲜明安阳优秀地方文化特征、浓郁红旗渠精神氛围的党史育人文化,精心打磨新时代思政“金课”。
学院积极拓展思政育人路径,将OBE理念全面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使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同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如融入红旗渠精神,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为提升教学质量,学院积极引进具有高水平学术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博士教师,充实思政课教学队伍,并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通过实践锻炼与学术研究持续提升自身水平。
通过一系列积极探索与实践,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育人方面成效显著。学院教师团结奋进,对标“八个相统一”要求,大力推进教学理念创新,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各类教学竞赛与活动中,学院教师屡获佳绩,涌现出多名省级教学标兵、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科技创新人才等优秀教师。学院开展的“‘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大学生讲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多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思政工作优秀品牌等荣誉。在指导学生参赛方面,学院也成绩斐然,指导学生拍摄的作品在全国高校相关活动中多次获奖。
未来,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与方法手段,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发展。学院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本”的教育理念,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利英,杨达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