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丽江,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艺之都、艳遇之都,尤其在早些年影视作品的影响下,更为丽江增添了浪漫色彩。
即使今天它早就不再是小众旅游地,但依然是互联网上离职博主们前赴后继的乌托邦,“古希腊掌管松弛感的神”。
但其实丽江自成一派的浪漫意向并非起源于现代媒介的宣传和文艺作品的渲染,反而有着源远流长的底蕴,这一切都要从东巴文化说起。
作为丽江自古以来主要的聚居者纳西族人,他们依靠高原、雪山、三江并流之天险世代打造这片远离群雄争霸战火的桃源,所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它包含文字、宗教经典、绘画、音乐、祭祀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然存在且活跃,是丽江风土人情中随处可见的重要部分。
曾被称作“殉情之都”的丽江,在东巴谷有一处景点叫殉情花谷,有专人为慕名而来的旅客们表演这一纳西族人久为传诵的爱情观。
这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创造出来的“传统”,而是历史上相沿甚久的风气。
作为东巴文学的扛鼎之作,“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之一—《鲁般鲁饶》就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家长奴隶制的迫害下,共同殉情的故事。
这部悲情叙事长诗一反东巴古典文学早期清新明快的情调,充满了悲声哀韵。
社会制度变迁下,不同等级之间的压迫,文化融合时相互竞争的尖锐矛盾在书上可能只是一句概念,落到具体的人身上就是切身之痛。
爱情悲剧只是社会冲突的一个侧面,但也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
这部作品具体的成熟期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已初具雏形,元代就达到完整。
东巴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记录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甚至有纯熟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社会现象在纳西族传统文化中起到了连锁反应,促成了东巴教里一个规模庞大的专门超度殉情者的仪式──祭风(纳西语称"哈拉里肯")。
祭风仪式在东巴教中和祭祀上天、自然、神灵、农耕畜牧等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关键影响的事物一样重要,就不怪丽江能成为爱情圣地了。
从这样一个小小的侧面可以窥见丽江东巴文化的成熟。
且不说他们至今仍会使用比甲骨文还要原始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就连宗教典籍《东巴经》都仍存留二万余卷,分散于世界各地。
文献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学科。
东巴文学的影响也远不止停留在纳西族内部。
《鲁般鲁饶》在1939年被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译成英文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从上世纪初到当代,不同国家各个领域的学者都会对此做交叉研究。
东巴谷景区内不仅有展示殉情文化的表演,还有一处由石头、牛角、螺蛳组成的景点,每块石头上那些花花绿绿的图案就是东巴文。
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兼备表意和表音,虽是“木迹石迹”,但却不是“化石”,而是依然活着的文字,由东巴所掌握,用以撰写和传授经文。
丽江的前世今生大多都在这些“木石之迹”上。
站在玻璃吊桥可以俯瞰这座因为远古时期的造山运动撕裂出来的大峡谷,悬崖峭壁如鬼斧神工,山洞林立森然使游人不禁汗毛倒竖。
玉潭飞瀑在狭长幽深的谷地里声如洪钟,反衬得东巴秘境原始安详,还丽江以本来面目。
要想“完整”地看到丽江,除了去文艺清新的古城,野性神秘的东巴谷也必不可少。
当然还有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理由是,这里是看玉龙雪山全貌的最好点位,许多人竞相来此追逐日照金山。
位于丽江古城内的泊心云舍·文苑,每一间主卧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而设计,其中一间就以东巴谷为主题。
这是一间亲子房,为孩子准备的单人床、椅子、木马玩具等一应俱全。
木质的黄色调沉静典雅,墙上东巴谷的壁画以及纳西族特有的装饰物等细节,填充了主卧内独特的地域风情。
这个暑假和孩子一起来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鲜明的丽江东巴谷,自然神迹和人类智慧在此交相辉映,把大千世界都变成看过的风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