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在胸,理想在怀,在生物医药这座高山上,总有一些人,披荆斩棘,开拓前行。2023年国家杰青获得者王艳丽教授,海南医学院药学院院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在生物医药的重点研究领域——靶向纳米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实现了技术突破。领衔的肿瘤微环境靶向调控及动态可视化新方法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了利用细胞膜通透性实现靶向的肿瘤细胞核靶向纳米荧光探针;建立高分辨率、高精度定量光学分子成像新方法、构建了肿瘤诊疗一体化靶向纳米制剂,为肿瘤的精准靶向治疗提出了从诊断试剂、诊断方法到治疗药物的全链条诊疗方案。
乘风之志——为国为民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医药产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研界涌现出了诸多身怀乘风之志的探索者——王艳丽,就在肿瘤早诊早治领域,取得了创新突破。
早发现,早治疗,这是每一位肿瘤患者的心声。毕竟,肿瘤发展到了晚期,致死率达到99.2%。而我国肿瘤每年新发病例已达392.9万人。为了更好的发现肿瘤并及时治疗,早诊早治的靶向诊疗新方法、实现造影剂创新、剂型创新以及诊断成像方法创新成为攻克肿瘤的探索方向。
“健康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走进现实,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毫无疑问,王艳丽对肿瘤早诊早治的深耕探索,正是响应了国家的这一战略需求。
“如果早点发现,生命就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正是这样的初心,让王艳丽在肿瘤领域成绩斐然。
王艳丽教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可以冲散阴霾,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王艳丽的探索正是对这句话的现实演绎。她,设计的多功能诊疗一体化纳米制剂,靶向细胞核和线粒体,显著提高了肝癌等恶性肿瘤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线粒体和细胞核等亚细胞器靶向具有更精准、效率更高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行业探索的热点。
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生物医药的研究也是如此。而王艳丽不负众望,带领团队分子水平上实现了单晶碳基纳米荧光探针的大规模可控制备,基于合成方法的创新,利用肿瘤细胞膜通透性大于正常组织细胞膜通透性这一性质,研发出细胞核靶向纳米荧光探针,中试期间,在循环肿瘤细胞体内体外诊断,胃肠镜造影剂,血脑屏障开发剂等临床应用场景推进临床应用,加速市场推广,服务人民健康。
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的变局当中,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医学领域的创新亦是如此。
作为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肿瘤细胞核特异性靶向纳米荧光探针GTTN一旦走向临床应用,将是国内首例临床应用的荧光探针,它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对医学,尤其是肿瘤治疗,意义重大。
勇敢担当——开拓前行
生物医药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亦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点方向,其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囊括新药研发全链条的平台,从而实现新药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解决制约新药研发能力偏弱的瓶颈问题。
作为药学院院长的王艳丽更是以此为契机,搭建创新平台。她带领团队建设集新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以及重大疾病诊疗于一体的全链条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自贸港生物医药新高地。
王艳丽(前排左三)团队合影
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王艳丽用其专业的个人能力及战略素质。她于2022年加盟海南医学院,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这是海南医学院教师首次获得该国家级高水平人才项目资助,实现了海南省在医学领域杰青项目零的突破。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和她的带领下,海南医学院药学院走上了提升创新药械研发能力,助力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开拓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王艳丽将继续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继续用科研成果,书写中国的生物医药故事,同时,将积极建设平台,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为中国的医学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探索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