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有一堵冗杂信息和动态影像筑成的墙,而作品的海报、剧照就是这堵墙上的一扇窗。从窗户望去,可以窥看作品之“一斑”,很多时候,就是这“一斑”奠定了观众心中的初印象,甚至决定了他/她是否要翻过这堵墙,与作品最终相遇。
最先在信息洪流中与观众迎面而来的海报、剧照,如何留住观众的目光?如何吸引观众从这扇窗户向作品望去?这是摄影师田雨峰和海报设计师二环的创作密码,也是他们的作品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田雨峰 摄影师
2022年烟台打造的一系列城市品牌活动中,田雨峰和郭贯宇(二环)受邀出任全流程摄影师和海报设计师,共同创作了一系列聚焦烟台城市气质和城中人的图像作品。这一组人与城市相互支撑、彼此滋养的人物摄影海报、剧照,用“城市中的人”这个核心概念来回应“何以烟台?”的活动主题,成为了烟台这座古城的新名片。
单看海报,文字突出“烟台”这座城市,视觉形象却突出“人物”,而且基本上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业界大咖型人物。文字和视觉画面天然形成了一种张力,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两位创作者在这种常规活动海报中颇具匠心的悬念设计,让观众开始对海报中两个看似并不相干的元素产生了好奇。
事实上,海报中那些观众早已熟悉的行业大咖,恰恰与烟台这座城市有着并不为人所知的深厚情感连接。在田雨峰看来,烟台的城市气质绝不只是自然环境甚至人文景观所能言说的,“气质”这个很难用语言描绘的,抽象又飘渺的东西,在“烟台人”身上却能有最精准而且具体的呈现。
民,乃城之本也。这一系列的海报,他们选用了一种“城与人”的设计理念,在田雨峰的人物摄影基础上,二环在海报设计中把“人物”与“城市”融合在一起,最终呈现的烟台名片就是在这个城市中出生,从这个城市中走出,到这个城市里安家,来这个城市里奋斗的每一个人物。而这些人物身上自带的既有光环,又吸引着观众关注、了解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人物不为人知的情感体验和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动人故事。山海相依,因为此间之人,所以有如是之城。
王亚平,是中国人尽皆知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这位“最美太空老师”,是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也是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她那张从太空返回地球后,身着航天服微笑拍下的照片,自信、美丽,无疑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无可替代的“摘星人”。
在进行人物形象海报设计的时候,田雨峰决定不再为她拍摄全新的形象照,因为这张带着航天元素的照片已经定格在每个人心中,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形象,海报人像摄影的意义也并不在于覆盖人们对一些特殊人物的特定形象记忆。但是,如果单纯只是搬运这张观众普遍接受和喜爱的照片,那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也就很难被称之为创作者。二度创作是必要的,而且要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在不妨碍航天员王亚平这个华彩形象的前提下,拓展人物在观众印象中的边界。
田雨峰和二环在创作前了解到王亚平是土生土长的“烟台小闺女“,她的飞天梦想正是在这座童年的城市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们首先抽象出代表烟台形象的葡萄酒,并把这个画面处理为人像的画框和背景,然后王亚平的航天服半身像作为画面主角,被置于氤氲着葡萄酒红的画面前景中。环绕在人像四周飘带般在酒杯中荡漾的红葡萄酒代表烟台这座城,山海相依、碧空如洗,而城中人保留住航天员王亚平的经典形象,又在经典之上叠加航天员背后“烟台小闺女”的世俗身份,展现城市成就人物,人物塑造城市的和谐关系,同时引导观众去追问海报背后梦想何以成真的故事。
这样以人物侧写城市的模式,是田雨峰和二环在这次烟台系列活动海报中贯穿的创作思路,也暗合了近两千年前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解释,“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烟台所成就的城中人,恰恰可以作为“何以烟台?”的答案,这个巧思,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为烟台这个城市品牌,找到的最准确的名片。
郭贯宇/二环 设计师
田雨峰和二环是彼此非常熟悉,在长期合作中达成了创作默契的伙伴。最终他们呈现出的海报每一张都让观众觉得自然、悦目,这得益于两人创作理念的高度一致,也仰赖每一次创作前从不省略的沟通环节。既然各自的工作都是独立的艺术创作,那么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确保两人的创作最终能够无缝衔接,浑然天成。关于摄影和海报的结合,是他们已经合作日久但依然不断在思考的课题。海报本身承担两种功能,其一是它功能性的作为宣传方式,其二则是创作者自己的艺术追求。
在《2022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这个城市品牌系列活动中,另一位烟台的女儿,李少红,导演了短片《分享》,作为对家乡的献礼。这位著名的导演,从烟台的轻轻海风、幽幽涛声中走出,走向了影视艺术的光与影,创作出《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新红楼梦》等情感细腻、情谊深厚,体现中国式浪漫和中国式抒情的佳作。她在烟台的城市气质和母亲的艺术熏陶下成就了自己的艺术梦想,又在成为母亲后带着女儿回到烟台寻味乡情,导演了短片《分享》。短片讲述不同代际、社会身份的人物在烟台这座城市中的生活、奋斗与喜乐,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几组叙事片段缀合,用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风格统一的意象意境,最终交汇成又一个以抒情、表意见长的李少红式耐人寻味的电影诗,也是独属于烟台这座城市的电影诗。
尽管片子很短,李少红导演的功力毋庸置疑,但在这个图像、视频大爆炸的时代,让观众的目光停留、锁定在一个全新的作品之上,仍旧需要有“按图索骥”的那些图,得以窥看一斑的那扇窗,也就是影片的海报、剧照。
十数张海报、剧照,或诗意,或清新,或复古、雅致,或烟火人间,这是田雨峰和二环交出的答卷,他们提炼出了短片的精神意象:分享时光与技艺,分享烟台这座城市中的幸福时刻。
诗意、抒情是短片《分享》的精神特质,那么剧照的拍摄、海报的设计也必须与这一气质相吻合。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短片的呈现方式是动态的,用连续的镜头语言“表达“,而海报和剧照是静态的,必须更大程度上提纯短片的精神气质和意象元素。两位年轻的创作者,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剧照和海报设计来表达年轻人对于生活的感受,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在这一组作品中,他们突出了情绪化、抒情式的风格,通过将烟台城市中的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景象和世俗生活中平凡的人物进行陌生化处理,来为观众揭开烟火人间、日常生活中诗意、浪漫的一面。
其中一张剧照,是剧中的钟表厂老师傅日常巡查构件架时的一张照片。对于剧中的钟表厂师傅来说,这是其工作了半辈子的北极星钟表厂中一个最为普通的工作日常,这个在烟台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脚步。但从田雨峰的剧照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这种日常闪光的那一面。“闪光“不仅是一个形容词,也是剧照所呈现的实际效果。成百上千的黄铜钟摆挂在构件架上,阳光从背景的窗户照进来,整个画面都反射着金色的光芒。而金色的光芒里,钟表师傅拿着一个钟摆,眼神充满爱意地做着日常巡查。逆光、钟摆所隐含的时间流逝、老先生的满头白发和满脸慈祥,这些原本日常的元素,因为被定格到照片中这个独特的瞬间,因而打开了浪漫、奇幻的想象世界。每个人都食人间烟火,都感岁月匆匆,很难不被这张剧照所提供的温馨时刻、奇妙瞬间所打动。
另一张剧照,是一对女性师徒,在海边筹备品酒会的照片。一对师生,两位美丽的女性,年轻的学生手握自己酿出的酒,在海风吹拂中,与老师相视而笑。剧照中师徒二人均是侧立,它们分享这张剧照的空间,分享二人之间学生郑重握着的酒,更是分享彼此生命的芳华,传承酿酒的技艺和对生活的体悟。
这张照片美好动人,充满着彼此尊重、珍爱的师生情谊。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样稍纵即逝的人物情感交流,一方面离不开老师的扮演者,中国白兰地首席大师张葆春在剧中的本色出演,另一方面也显然得益于拍摄之前田雨峰进行的背景调查和资料准备工作。向张葆春老师请教酿酒知识,了解“学生”文文(钱冬旎饰)对角色和人物关系的理解,这些细致、琐碎甚至看起来不甚必要的准备过程,是最终剧照能在观众面前精准呈现、动人表达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实际的拍摄中,面对不同领域的被摄对象,必须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功课。田雨峰坦言尽管给观众看的只是一个定格的瞬间,但如果摄影师敢在前期功课上偷懒,剧照就毫无灵魂,观众或许不懂专业技术,但你的剧照没有打动他,这个会是对摄影师最大的否定。
前面两张剧照都有独特的人物职业身份,钟表匠人和钟表、酿酒师师徒和白兰地,他们因为共度的时光自带了“分享”的意味。接下来这组剧照,画面中的人物主角显然是世俗烟火里最常见的夫妻,他们在每个夜晚的老龙头渔港边经营大排档里的一个摊位。但也因为这份普通和平凡,夫妻中丈夫这个角色,每当收摊之后,和多年的伙伴一起在渔港的岸边耍《八仙过海》皮影戏,这份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这个始终如一跳出生活,传承渔民神话传说的反常行动,为角色形象赋予了不寻常的色彩。渔港、月夜、夫妻、皮影和台前的观众,一组元素鲜明的剧照展示出了烟台渔民、百姓独特的生活样态,也展现出了日常生活的诗意。
田雨峰在拍摄短片海报用图的时候,首先确定了画面中最突出的形象元素,同时也是交代短片故事发生地的地标性雕塑——“孤独的鲸“。这个雕塑如今是烟台开发区金沙滩的网红打卡地,网友为其起名”鲸落“。硕大的鲸鱼从浅海处跃出海面,鱼头和鱼尾凌空飞跃,其身体的一部分似藏在沙滩里。这是一个在真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景象,充满了动画般的奇幻想象,位于烟台碧蓝的海边,又天然地带上了一点浪漫的色彩。短片中”举杯烟台,分享此刻“的Slogan缀在尾声,分享的正是烟台这座城市独有的沙滩、夜空、烟火和人间。短片中可以娓娓道来般逐渐交代,但在海报里,二环用画面底部金色沙滩上”孤独的鲸“,画面上方如大海般湛蓝的星空,星空中绽放的烟花,锁定了地球上唯一的烟台。田雨峰镜头中短片主角的人物照被二环拼贴到童话般色彩斑斓的画面里,被着意缩小了的黑色小女孩于是成为一切奇幻、浪漫想象的迸发之源,和世界分享一个妙趣横生的想法。
他们的海报拍摄、设计在绝对尊重短片抒情、诗意风格的前提下,大胆用色,融入独有的视觉符号,无论按图索骥还是临窗窥豹,海报与短片自身的艺术审美高度一致,却又是一次独立新颖的艺术创作。这是两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不妥协的创作原则。
海报和剧照会先于作品见到观众,不仅代表了作品在观众心中的第一印象,而且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观众会否观看作品的决策。提纯是两位创作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更进一步地,他们希望观众在看完短片作品之后,会愿意把海报、剧照作为自己在分享作品时的首选。在播放设备多样化,随时可以轻松剪辑、截图的时代,观众可以从短片当中获得任意一帧画面,如果摄影师和设计师所做的也不过是对动态画面的截取,那显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要保证自己拍的每张照片,都与出现在电视上和观众眼里的是不一样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田雨峰跟随剧组的拍摄过程,如影子般存在着。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捕捉每一个美好画面而存在着。“拍戏的过程是被动态保存下来的,你还可以再来一条,但对于定格艺术的摄影来说,每一个瞬间都独一无二。”摄影师像猎手一样关注被摄对象的状态,人物之间,人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互动瞬间,定格下与摄影机不同角度、景别甚至角色状态的影像。剧照定格下瞬间,捕捉到的是静态但似乎又有着无限衍生可能性的独特时刻。在短片中,角色将会按照剧本按部就班地行动着,但在剧照中,角色静止不动,同时有了剧本之外无限的生命。
正是因为这种充满了矛盾、未知、神秘的创作体验,田雨峰从舞台设计专业转到了新闻摄影,又在工作实践中逐渐转向了剧照和海报拍摄。对他来说,用平面、静态的一个瞬间展示出角色的立体性格,这永远都充满了吸引力。
而对于设计师二环而言,用一张海报来凝练整个项目的精彩,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创作体验,这个过程颇具挑战,却也趣味十足。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