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家电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上亿人关注的大场面,连姚明都坐不住了

上亿人关注的大场面,连姚明都坐不住了
2022-08-19 21:23:12 来源:财讯网

 为了看球,人们把爬梯都买断货了……

  比赛从白天打到晚上,场内观众罕有离场,怕再也挤不进来。

  人山人海大场面,赛场场内超1.5万观众,没想到外围还徘徊着1万人……

  光凭这几个片段,你猜这是什么国际大型赛事?

  奥运会篮球赛?

  NBA全明星赛?

  篮球世界杯?

  不好意思,以上都不是。

  你绝对想不到,这居然是中国西南深处的贵州“村BA”。

  曾经CBA是中国最火爆、收视率最高的篮球联赛,如今历史恐怕得改写了。因为贵州“村BA”实在太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

  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都直呼:“场面上来看一票难求,我不确定我能够拿到票。但如果有机会呢,非常希望去现场体会这么热烈的气氛,(现场)那么多人 ……”

  CCTV、新华社等央媒都千里迢迢,驱车前来直播。

  在抖音等网络平台,对贵州“村BA”的直播以及相关短视频多达数百个,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超过一亿,关键词“村BA”连续多天进入热榜,无数人熬夜看这壮观的赛事……

  “村BA”何以出圈?

  到底是什么神仙赛事,能拥有这样的“顶流”待遇?

  其实,这真的是一场民间体育赛事。这场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一开打,就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围观,因其热烈的氛围而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

  为了延续赛事氛围,7月30日至8月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盘乡台盘村举行。

  决赛的4天时间里共进行了27场比赛。有的场次从天亮打到天黑,从天黑又打到天亮,观众都舍不得离场。当地说这叫“天亮文化”。

  赛事没有“金主爸爸”为冠军队豪掷千金,也没有奖牌和奖杯,奖品也贵州味十足:

  第一名,一头1300斤的大黄牛;第二名,两只榕江香羊;第三名,一只从江香猪。

  面对远道而来打赢了友谊赛的佛山顺德女子球队,给的奖品竟然是——一只土鸭。

  队员也谈不上专业,甚至不太懂规则的嬢嬢篮球打成橄榄球。裁判一脸淡定:只要不打架就好。

  可就是这么一个“土”味十足的民间篮球赛,现场的热烈气氛都快溢出屏幕了,把全网人都给感染了。

  有网友说:“我看了三天三夜,球赛精彩,场面壮观,观众精神抖擞!”还有的网友评论:“感觉打出了世界杯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的乡村篮球比赛,“至少已经传承了三代人”。换而言之并不是近些年才有,只是近些年才被舆论关注。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每个人随手记录的“身边事”,偶然间就变成了全民关注的“大家事”。

  当然,贵州“村BA”火出圈在偶然中也有着必然。因为这“业余”的“村BA”,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真实的图景,感受到了村民热爱生活、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

  在乡村振兴和县城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体育被视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但体育娱乐化口号喊了那么久,直到贵州的“村BA”经火爆全网,将“看球热”从贵州迅速传导到全网,不少中国人才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什么叫真正的全民体育狂欢。

  火热的球场,热情的观众,全网的热议,无一不在向大家宣告:你瞧,体育给人带来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不分场地贵贱,无论奖品高低,“燃”就够了。

  我不在贵州,但隔着屏幕观看,如临现场;我点一点小红心,就像现场的鼓掌。你一赞,我一赞,贵州“村BA”就这样出道了。

  一个村级赛事,就这样穿越时空的限制,来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乡村大场面,不止“村BA”

  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的,不仅是贵州“村BA”,还有地方戏曲。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可能无法想象,乡村戏台究竟在农村有多广泛的群众基础。

  画面是这样子的:

  河南某村请人搭台唱戏,十里八乡老乡全来了,全是黑压压的人头,这才叫万人空巷。

  要是戏曲班表演碰上雨天,村民搬上小板凳,打着伞,也要在泥地里把戏看完。

  某豫剧团到安徽演出,现场观众人山人海,太过捧场,让演员都不舍得下舞台。

  足以见,传统戏曲的魅力,其实并未消失。

  在河南,豫剧因为扎根乡土,紧贴人们生活,表达百姓的喜怒悲欢,而拥有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几乎每一个河南的孩子,都有一个被豫剧支配的童年。乡村戏台一开锣,比大年还热闹,戏台上全副妆容的演员咿咿呀呀的对唱,戏台旁的糖葫芦格外诱人。

  但再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挡不住“黑天鹅”事件。

  这一点,演了45年戏的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感触很深。他目睹了疫情,如何让地方戏曲岌岌可危:

  疫情让戏曲人关上了一扇窗户。很多地方的线下剧场取消了,有的豫剧团一年仅剩三四场演出,职业戏曲人面临“揭不开锅盖”的窘境,有的人就此离开了心爱的豫剧舞台,转身进了工厂……

  往小了说,这是一个群体的生计和饭碗;往大了说,这是一群人的梦想;视野看得更远,这更是事关很多艺术门类以及国脉的赓续。

  在戏曲人苦恼不已时,互联网又给戏曲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他们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开始了一场“自救”行动。

  从2020年起,李树建开始尝试性地在互联网上表演,他开通了个人抖音账号“豫剧人李树建”,在上面发一些他演出的片段、排练的日常、幕后故事,反响出乎意料地好。从此线上的舞台在这位老豫剧人的面前打开了。

  如今他的抖音粉丝有46万,个人账号播放总量超过了1.7亿人次。

  “我演了45年的戏,每年按100多场,每场2000名观众算,45年就是1000多万观众,可我直播2个多月时间,就有2亿多人观看,抵我演一辈子的戏。”他不无感慨地说。

  巨大的关注和流量,不仅属于李树建,也属于广大豫剧演员。他们随手的记录,却获得意外的关注,炸出一堆豫剧粉。

  李万欣随手拍的“给大家看看俺团的戏”,记录他下乡演出时,台下观众多得一眼望不到边,还有从二十多里地带着干粮来看戏的叔叔阿姨,居然收获了20.4W的点赞。

  有个网友评论说:“因为这几年戴口罩原因,已经好多年没看见唱戏听戏的人山人海了”。

  民间小调刘晓燕发了一条去驻马店平禹演出的视频,画面里村子被挤得水泄不通,房顶都站满了粉丝。这条视频收获了31.8万赞。

  有网友在下面评论:“从小就听大人说刘晓燕,就是没见过本人最后还是在抖音看见本尊”。与偶像的距离瞬间拉近了。

  还有河南省满堂红豫剧团的一条短视频,记录了豫剧演员去安徽演出,演出结束后舞台上垒着“战利品”,原来是淳朴的乡亲们送来了蔬菜、肉、油和米,给演员们做大锅饭用。

  最淳朴的方式,表达最真诚的对戏曲的喜爱,还有对戏曲人尊重。

  豫剧人在短视频平台玩得风生水起。“我了解到在抖音平台,豫剧是主播数量最多、被打赏次数最多的剧种,目前在这个平台直播的豫剧名家有42名,5家豫剧院团已入驻。业余戏迷直播人数上千人。”李树建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提到。

  除了豫剧,其他地方戏种也有相似的命运。

  因疫情失业的越剧演员陈誉,在直播间实现了再就业。

  流量数据的提升也给剧团带来了真实的收益,潜山黄梅戏剧团直播第一个月结束,就收到了十几万元的打赏,经营状况得以改善。

  在传统曲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通过直播获得的打赏,更像是雪中送炭,让戏曲人不用饿着肚子唱戏,得以坚持热爱。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戏曲直播开播场次超过80万,平均每场观看超过3200人次,每一场戏曲直播相当于一场中型演出。

  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口号喊了多年,没想到危机中孕育出新生机,演员们用短视频+直播记录的地方戏曲台前幕后片段,却意外帮助民间剧团找到生存传承的新路径。

  也让传统戏曲人深刻认识到:时代在进步,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是舞台。哪怕隔着屏幕。

  只要观众还在,戏曲就不会消亡。

  被看见和被改变的中国乡村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虽是物理理论,但这放在贵州“村BA”和豫剧的出圈身上同样奏效。

  甚至,这话改一改,放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乡村身上也不违和——给我一部智能手机,我可以窥见整个中国乡村。

  毕竟,这是一个手机千万像素起步、5G全面下乡、移动互联网繁荣、短视频流行的时代。

  中国社会的本源,从来都是乡土社会。千年传承的乡土文化,仍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在城镇化的大潮中,短短二十年里,我们与农村愈发隔阂,甚至不少人对乡村的认知全凭祖辈、父辈的破碎记忆,辅以部分合理想象:

  乡村的夜晚,过了九点钟就是漆黑一片;

  乡下物资匮乏,只能去镇上买东西;

  乡下的精神生活是贫瘠的,只有电视机为伴

  ……

  这种想象,跟现实中的乡村,无疑还存在偏差。

  这几年,中国广大乡村刚刚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的新模样值得被看见,乡村振兴的新答卷也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被看见,是第一步。

  短视频的发展,弥补了信息差。打开短视频平台,我们会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乡村越来越360度无死角地被看见,越来越多人通过屏幕感受到,乡村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生活,精彩的文化,被唤醒记忆里的乡愁。

  这两年,还形成了一波“返乡潮”,一些年轻人看到乡村的价值并产生兴趣,从大城市回到乡村成为新农人,纷纷拿起手机,输出乡村的美、商机和宝藏。

  曾经走不出大山的乡村资源可以重新进行整合,跨越了地理、资源、交通的障碍。

  比如,贵州“村BA”,不仅是一场民间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地方文化的强势输出:

  中场休息时的“篮球宝贝”表演换成了少数民族特色歌舞,比赛获胜者的奖品是黄平黄牛、榕江塔石香羊、从江小香猪、榕江西瓜……“村BA”从头到尾贵州味十足。

  改变是第二步。

  眼光放长远一些,贵州“村BA”的长尾效应,不仅仅是直播时上亿人的围观,而是有更多的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搭建的“桥梁”,了解大山深处、充满民族特色的贵州,对贵州的山水、风土人情充满向往。他们部分人将直接转化为贵州文旅发展的游客,成为贵州农货出山的购买力。

  在贵州“村BA”短视频下面的评论区,就有不少网友评论:贵州旅游走起,明年一定早早去“村BA”现场霸个位置;哪里可以买到小香猪?

  我猜照这形势发展,明年贵州“村BA”招几个赞助商不成问题,姚主席去站台也绝不是全无可能。甚至球赛现场能变成贵州农产品直播带货现场,旅行社也可以推出贵州“村BA”旅游套餐……

  这场“火”出圈的乡村篮球赛,将成为在中国大地上乡村振兴大戏当中的一个分会场。并形成燎原之势。未来,更多地方的乡间体育文化赛事,都会搬上屏幕,让人们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远程参与。

  这不,贵州“村BA”火出圈后,贵州人初尝互联网流量红利,也意识到了这种破圈模式的可行性,于是“持续上分”,紧锣密鼓将黔东南斗牛搬上了短视频平台和直播间。

  有网友戏称:别看西班牙了,贵州斗牛才是天花板。

  被改变的,还有中国的乡村戏曲。短视屏+直播,降低了垂直度很高的地方戏曲观众的参与门槛,扩大了受众范围,使潜在观众群体真正扩展到全民。

  青年豫剧演员韩鹏飞一次线下演出《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发现近三分之一的观众,是从抖音直播间走进剧场的。网友从线上走到线下,他们不仅是线上的喝彩者,也成了剧场里的观众。

  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惊喜。

  借互联网“圈粉”、线上传播戏曲文化吸引新的观众成了戏曲界一片新的“绿洲”。在不断的直播和互动中,戏曲人创作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从“我唱什么,你听什么”,到“你想听什么,我就唱什么”,真正把艺术从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乡村文化,都找了意外的传承发展可行路径,并汇聚了更多的传承力量,必将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村BA”出现,更多地方戏曲走出地域的“圈”,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乡土中国”。

  我们也期待着有这么一天,乡村的,也是中国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关键词:

小暖象陪你一起成长 ----万里行特别活动传递普惠温度到最后一公里

2022-08-19 17:36:51小暖象陪你一起成长 ----万里行特别活动传递普惠温度到最后一公里

重新定义胶原蛋白护肤——重组胶原蛋白

2022-08-17 13:41:10重新定义胶原蛋白护肤——重组胶原蛋白

实力演员余承恩的进组必备单品——可复美胶原棒

2022-08-12 18:18:55实力演员余承恩的进组必备单品——可复美胶原棒

出世即巅峰,Apollo的跃进之路

2022-08-05 11:16:53出世即巅峰,Apollo的跃进之路

专业日企瞄准中国民营医院

2022-08-02 14:51:06专业日企瞄准中国民营医院

可复美为肌肤健康应援!横扫肌肤问题重启新状态

2022-08-02 13:28:31可复美为肌肤健康应援!横扫肌肤问题重启新状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