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月
在全球化工行业面临供应链调整、能源转变和地缘政治变化的复杂局面下,一位被称为“桥梁”的管理者,正以独特的战略视野与系统化思维,重新定义国际采购的价值边界。滨化集团国际采购部部长、滨化长信(新加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海洋,用十余年深耕国际贸易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向行业证明:向行业展示了采购不仅是控制成本的关键环节,更是打造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很多人将采购视为成本中心,但在数字时代,这恰恰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创造枢纽。”殷海洋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他的办公室白板上,画着一幅复杂的“智能采购决策系统”结构图,这正是他近年来倾力打造的数字供应链核心引擎。
2011年,殷海洋投身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天津公司的进出口业务,从信用证操作、跨境结算到贸易条款谈判,在无数单据与合同的打磨中,他积累了国际商业的底层逻辑。“那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国际贸易的本质是规则与信任的构建,”他在专访中回忆道,“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风险点,也可能转化为价值点。”
这段深耕一线的岁月,为他日后驾驭大宗商品贸易的复杂性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他加入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负责LPG等能化产品的采购与贸易,首次将金融衍生品工具引入采购体系。“价格锁定与风险管理不再是理论概念,而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生命线,”他指出,“采购人员必须学会与市场波动共舞。”
2024年执掌滨化集团国际采购部后,殷海洋推动了一场深刻的职能变革。他带领团队构建的智能采购系统,融合价格指数预测、合规预警与供应商动态评估,实现了从“人为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决策”的转型。“国际采购远非被动的执行单元,而应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他强调,“表面上的价格波动,实质是地缘政治、能源结构变迁、供需再平衡与金融市场情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在这一理念下,他将采购部门重新定位为“价值创造中心”。通过场内场外市场联动、期货现货组合操作,以及跨币种汇率风险管理,他累计为企业降低亿元级成本,更在多个市场波动周期中稳住了供应链命脉。
作为滨化长信(新加坡)公司的副总经理,殷海洋将新加坡作为全球化运营的支点。面对东南亚市场的文化差异与监管环境,他提出“多元文化团队为核心、分层授权为手段”的运营模式,并配套开发了跨文化沟通工具与绩效跟踪系统。“国际化不是简单的业务复制,而是能力移植与生态适配,”他解释道,“我们需要让新加坡团队既理解集团战略,又能灵活应对本地市场变化。”
殷海洋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金融工具与实体贸易深度融合。他运用期权、期货、汇率互换等衍生品,设计出多套针对性能源采购对冲方案。“采购人员既要懂物料特性,也要懂金融逻辑,”他在分享中坦言,“真正的风险防控,不是避免波动,而是驾驭波动。”这种跨界能力也体现在他的知识输出中。其著作《跨文化视角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从谈判策略、法律适配到风险管控,系统梳理了国际经贸的实战方法论。一位行业学者评价:“这本书填补了从贸易理论到现场操作之间的空白。”
当被问及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时,殷海洋用“桥梁”一词概括:“我始终视自己为一座桥梁,连接国际市场与企业需求,致力于使全球资源与中国制造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高效、稳定、可持续。”这句话背后,是他对全球化本质的深刻理解——不是单向的资源获取,而是双向的价值共创。
在化工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殷海洋所代表的,正是新一代中国企业管理者的方向:他们以系统思维破解复杂问题,以金融工具赋能实体经济,以文化智慧贯通全球网络。他的实践不仅为滨化集团注入了持续增长的动能,更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国际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