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尼采这句名言,用来形容当下与人类缠斗的蚊子再恰当不过。在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灭蚊手段日益多样的今天,蚊子也在以惊人的适应力不断进化。尤其是近段时间,不少北方的网友发现,2025年的秋蚊子格外“嚣张”,让人烦不胜烦,被蚊子叮咬后不仅痒,还疼得厉害,甚至肿起小包。于此同时,北京连续多日发布蚊虫叮咬指数为4级,叮咬风险较高。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蚊子进化出“抗冻”属性了?蚊子年年驱、年年灭,为什么还是不见少?那令人苦恼的“吸蚊体质”,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早在2022年,军事医学研究院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的二氧化碳呼出量和汗液成分影响蚊子的偏好。呼吸量比较大的人,更容易招惹蚊子。
必扑实验室布设的布纹机
青岛必扑蚊虫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解释:“人类之所以会成为蚊子的‘目标’,和咱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蚊子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高度特异化的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二氧化碳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人类的呼吸过程中,每一次气体交换都会向周围环境中排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对于人类而言,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平时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蚊子的“小世界”里,二氧化碳就像是一道超级美味的“大餐”散发出来的诱人香气,能瞬间让它们兴奋起来,马上朝着二氧化碳的来源飞过去,想要好好“饱餐”一顿。
青岛必扑蚊虫实验室
既然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都会释放二氧化碳,为什么有些人却是“易叮咬”的体质?针对这一疑问,必扑蚊虫实验室展开了深入探究,通过上千次的研究发现,人类呼出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同,对蚊子的吸引力不同,其程度可从“能饱腹”的基础级别,上升至令人蚊虫疯狂的“美味大餐”级别。
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介绍道:“我们曾在公园、水源附近等蚊子活跃的场地布置捕蚊机进行户外实验。通过酸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将释放口的二氧化碳浓度精确控制在约12000ppm,这大致相当于人呼出气体浓度的8倍。结果显示,在24小时内,此高浓度二氧化碳吸引点捕获的蚊子数量超过了百只。”这表明,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于蚊子而言,无疑像是一道丰盛的饕餮盛宴,能远距离并强烈地激发其觅食行为。
被捕蚊机捕捉到的蚊子
被捕蚊机捕捉到的蚊子
实际上,早在2024年,必扑蚊虫实验室通过多场户外实验结果,证实了浓度高的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吸引力更加致命。“在三亚、陵水等地,我们在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庭院布设可以电解二氧化碳的捕蚊机,进行实地测试。”科研人员介绍,测试结果显示,在达到一定的浓度后,持续观察一周时间,原本蚊子、吸血蠓随处可见的院子,就逐渐变得清净起来,实验人员甚至一整天都感受不到蚊虫的叮咬。
青岛必扑蚊虫实验室
由此可知,个体频繁遭受蚊子叮咬并非单纯归因于“运气欠佳”,实则是其身体所释放的特定“信号”,在蚊子的感知系统中形成了主动吸引效应,促使蚊子向其靠近。实验人员进一步阐释道,此现象背后还存在一种“比对”机制:当个体处于人群环境时,蚊子并不会以随机方式选择叮咬目标,而是会通过自身的化学感知系统,对周围个体的体味特征进行主动对比分析,最终趋向于飞向体味中与二氧化碳等关键吸引物质相关成分浓度更高的个体。
人类与蚊子之间的对抗是一场复杂而持久的“战争”,其核心围绕着气味感知展开。目前,受限于蚊子独特的生理结构和人类复杂的体味组成,人类还无法完全阻断蚊子的化学感知途径,无法“堵住蚊子的鼻子”,也难以彻底消除自身对蚊子的吸引力。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在生活环境中科学设置引诱装置,利用蚊子对二氧化碳的趋性,为蚊子打造一个个具有致命诱惑的“美味陷阱”,能够有效干扰蚊子的定向觅食行为,从而降低人们被蚊子叮咬的几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