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6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与会嘉宾围绕《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在历史题材创新、人物塑造、文化表达与行业启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部作品以盛唐为底色,以匠心守望传统,以创新对接当下,在历史叙事中展现出现实精神与艺术温度,为古装题材剧集的精品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新的方向。
以盛唐气象为底色,展现文艺创作的文化格局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盛唐牡丹文化为载体,讲述了芳园店主何惟芳与花鸟使蒋长扬经商报国、共守家国的传奇故事。两部电视剧分别自2025年1月7日和6月30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芒果 TV、咪咕视频等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高度肯定了《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的播出成绩。她表示,“这两部作品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典型实践。这两部作品让‘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成为现实。其根植文化底蕴,构筑唤醒情感连接共鸣;注重场景转化,打造沉浸体验;强化产业协同,完善产业生态。以影视为笔,以文化为魂,展现了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她认为,从“看剧游城”到“因剧而来、因城而留”,其以“影视IP+特色农业”等模式,用盛唐气象激活现实经济,用艺术美学带动城市焕新,充分证明了电视剧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是一场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真正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在创作前期便有历史、文物、牡丹等多领域专家顾问深度参与,为作品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值得推广的创作机制。”在她看来,《国色芳华》该剧以真实的历史质感取代虚构架空,展现了目前古装创作的较高水平。同时,作品的海外传播表现突出,在东京国际影视节及多国平台上受到关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载体体现。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指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作为“北京大视听”的重点作品,获得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以艺术匠心激活传统文化,让非遗传统美学真正‘活起来’,在服化道、非遗元素等方面实现了创意转化;二是以个体叙事承载家国情怀,以细腻笔触展现人物精神成长,达成价值共鸣让女性自立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三是以影视IP赋能文旅融合,实现热度到动能的产业构建推动‘看剧游城’成为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四是以东方美学推动海外传播,用盛唐气象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实现了从文化输出到价值共鸣的升级跨越。”
“时代越快,创作越要沉稳;形式越新,内容越要真诚。”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维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是凭借扎实叙事、精良制作和深厚文化底色脱颖而出,“它们以文化气象塑造精神格局,是以多方协作、合作共赢的精品合力实现精品共创实践,以文旅联动释放产业价值,以IP思维探索品牌建构”。他也表示,湖南省局将继续推动“湖南出品”成为品质与口碑的双重象征。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谭昕则用“人性之美、文化之美、匠心之美”,总结了《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内核。在他看来,这两部作品的成功用事实证明了,在短剧大行其道盛行的时代,精品内容永远是电视剧真正的硬通货仍是精品长剧。“我们将继续用‘美’回应时代,用匠心守护文化之根,让更多‘芳华’在荧屏上绽放。”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杰则从“科技+文化”的角度分享了平台的运营经验。他表示,作为中国移动旗下的文化科技公司,咪咕为“芳华”的运营探索了差异化路径。“我们利用独家体育资源,通过WTT、NBA赛事联动,实现了从‘体育迷’到‘剧迷’的破圈;我们借助线上线下优势,调动31个省公司的上千个触点,实现精准触达;我们还利用AI赋能,推出‘智创彩铃’等互动玩法。这不仅是对唐代美学的视觉复原,更是优质内容与科技创新结合,实现圈层共鸣和价值共享的成功实践。”
打通古今情感连接,传递细腻深厚的精神力量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群像塑造展现盛唐社会的多元活力,以真挚笔触描绘理想与信念的交织,使古装题材在历史纵深与当代表达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与共鸣。
华策影视北京事业群执行总裁、《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总制片人张灼表示,“我们希望这不只是古装剧,而是一幅流动的盛唐文化画卷。以花写人,以人映事,让国色成为时代之彩,让芳华成为个体生命的光。在快节奏的行业潮流中,我们选择了‘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之路,在剧本的反复打磨、7万平米实景的搭建和每个镜头的精益求精。‘慢’不是落后,而是尊重创作。真正的竞争力,是对内容的敬畏与耐心。”
与会专家对作品的艺术探索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肯定了剧组邀请多领域顾问的做法,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真正做到了“精致”与“根基”。这两部作品邀请历史顾问、文物顾问深度参与到创作之中,这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态度,将一个“古”字做到了极致,他表示,“古装剧要写人间,不写仙界;要写真实,不写虚饰。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人间’,讲述了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间故事。真正的古代,在我们文化记忆的深处。”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的创作经验为行业打通了“三条通道”,分别是通往历史的艺术之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路径,以及进入人性共情的通道。他认为:“历史剧追求‘真实的历史’,而《国色芳华》这样的高质量古装剧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它用艺术的方式搭建起浸透着历史意蕴的氛围,让观众在审美中走进历史,古装剧不该逃避现实,而应以美之名,让我们重新理解历史与人性,而这两部作品正做到了这一点。”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则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行点评,“古装剧与历史剧殊途同归,但都不能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都在追求历史的真实。这部剧这两部作品用美学还原出了盛唐气象,更贵在用精神映照历史规律。唯有操唯物史观之笔武器,才能写出‘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高度统一。”
赓续文化精神脉络,拓展艺术表达的创新空间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在历史的丰盈肌理中书写文化的流动与精神的延续。剧中女性在商道中历练,在人生抉择中体悟责任与自立,使“芳华”不再只是青春的隐喻,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展现出古装创作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生命厚度与文化温度。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总导演丁梓光在现场讲述了两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并分享了自己沉淀的创作经验。他表示,“优质古装剧既要守得住传统,也要接得住当下。守传统,是守得住历史细节与文化根脉;接当下,是对接当代情感与价值。这两部作品正是以花立业、以艺传心,才让盛唐气象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温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为这两部作品的幕后创作故事所动容。他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让‘慢’成为一种力量——它提醒我们,创作的慢,是对时代的敬意。作品以‘以花为媒、以艺为魂’的叙事,恰到好处地展现盛唐女性的勇气、担当与济世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指出,“无论是《国色芳华》中女性从依附到独立的觉醒历程,还是《锦绣芳华》中女性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清醒抉择,剧作并未流于简单的命运叙事,而是着力刻画出一种‘彼此成就’的情感追求与‘安民报国’的事业境界。以牡丹为媒,一句‘牡丹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解药’一语双关,最终凝聚出一份兼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厚度的创作表达。”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杨慧则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是从‘形式美’走向‘精神美’的中式美学作品。它们以牡丹重塑‘花之国色’的文化认同,让观众在美的层叠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实现了对于中式美学内涵的有力延展与有效传播。”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党委书记、秘书长易凯在总结中指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盛唐气象为底色,在艺术创新中融汇文化精神,在人物命运的交织中凝聚时代共识。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温度,在‘芳华’的叙事中交相辉映,映照出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通过对人物成长与文化意象的细致描摹,为古装题材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创作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创作规律与方法的深入探照,这也将鼓舞更多的文艺创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芳华”篇章。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