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河南漯河,从一碗美食的技艺传承,到一座城的就业突围,当地人社部门以“15分钟服务圈”缩短梦想距离,用“技能+创业”烹调民生幸福,持续聚焦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技能创业等重点群体,政策有温度、服务有精度、创新有力度,书写出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漯河答卷”。
在漯河市源汇区八一路,每天下午五点,51岁的关艳丽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擦拭锅具、和面盘馅、一气呵成做好出摊前的准备工作。关艳丽告诉记者,感谢咱们零工驿站老师们的帮助,帮我找了个摊位,晚上出摊可以卖卖菜馍、烙馍这些特色小吃,靠双手挣些钱,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你看,俺这不单是“就业”了,还轻轻松松成了创业小老板,这零工驿站真是帮了俺的大忙。
关艳丽口中的零工驿站,正是漯河当地人社部门围绕“减负担、稳岗位、提技能”,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以“家门口”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为支点,撬动就业创业“大民生”的创新实践。从动态监测企业招工信息,到精准录入零工从业信息,再到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小小的“零工驿站”,为灵活用工双方提供了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服务链”。
在漯河市召陵区零工市场,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的电工、技工、面点师、养老护理、电子商务等岗位信息吸引了不少求职者驻足。这里不仅是信息枢纽,更是技能提升站。63岁的李素梅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半年前她来零工市场学习免费的手工技术,到现在,已经能当新来的求职姐妹的“老师”了。
李素梅说,自己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通过驿站学技能、接订单,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孩子。零工驿站就像‘就业便利店’,社区给我们非常贴心地匹配好这些弹性岗位,既能顾家又有收入。
通过“政府主导+社区运营”模式,近年来,漯河市建成4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点,覆盖零工市场、社区驿站和产业园区。同时,创新“12345”工作法,线上依托抖音、小程序实现“网约式”匹配,线下由社区精准对接,2025年以来,已发布岗位超 2.3 万个,帮助超 1.3 万人实现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释放。
漯河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办公室主任宋城说,“15分钟就业服务圈”坚持以就业服务站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零工驿站不仅是岗位集散地,更是技能充电站。在这里的免费培训全年不断,让劳动者‘有活干’更‘能干活’。”不断织密的就业保障网,让就业服务从‘最后一公里’缩短到‘家门口’。
既要传承老味道,也要玩转新潮流。在乾隆宴叫花鸡连锁总部的培训教室,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正学习炸鸡制作和门店管理。“技能培训+创业连锁”班学员陶炜炜说,通过“技能培训+创业连锁”模式,她加盟了乾隆宴叫花鸡连锁品牌,月收入突破2元,政府帮助我们的创业路越走越稳,比以前打工强多了,而且能把家乡美食发扬光大,特别有成就感。
2024年以来,漯河市持续聚焦当地传统烧鸡、北舞渡胡辣汤等特色地标美食,推出“技能培训+劳务品牌”计划,累计培训1000余人,孵化600余家门店,带动就业近2000余人。宋城告诉记者,传统美食不能只停留在街巷里,要让‘老手艺’学会‘新经营’,所以,我们在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让创业者学到了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劳务品牌”的模式,让老字号真正‘活’起来,让创业者‘富’起来。可以说,“技能+创业”也成了点燃漯河这座传统美食名城的新引擎。
在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学生团队正为新品酸奶包装设计争论不休。这里的毕业生何会告诉记者,她目前经营的公司,从母校孵化器里的小团队已成长为拥有42人的专业团队,年销售额2200万元,服务的500多家客户中,超60%是本地食品企业。而这个孵化器目前已累计培育企业165家,带动就业2600人,成为漯河乃至河南食品产业创新的“新摇篮”。
大学生创业代表、河南会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何会坦言,都说大学生是“创业生力军”,孵化器就像我们的‘创业家’,不仅有免费工位,还有企业家导师一对一辅导,连贷款都有专门通道,真的很贴心……这些让我们感受到这里不仅是孵化器,更是我们年轻创业者的‘家’。
从 “单点突破” 到 “系统重构”,漯河人社部门推出 “漯创乐业” 十大专项行动: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打造 “实践 + 实训 + 实体” 沉浸式基地;设立创业主题公园,用 “漯小创” IP 激活全民创业热情;创新 “无还本续贷”“免担保贷款”,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一系列组合拳,构建起 “政策集成、资源集合、服务集约” 的创业生态。
就业是民生线,创业是产业链,人才是生命线。漯河市通过“三业联动”,让传统美食产业升级为创业集群,让高校人才链对接产业需求链,最终实现“培育一个老板,带动一群就业,搞活一个产业”的倍增效应。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