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的汽笛声穿越百年时空,在红土高原上回荡不息。为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聚焦学科特色,实现交通强国战略下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9月1日,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临时团支部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色基因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这段承载着历史与荣光的铁路,并走访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和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村,开启了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特殊旅程。
这条始建于1903年的国际铁路——滇越铁路,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活化石,更见证了云南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烽火与文脉传承。在云南省蒙自市的滇越铁路支线旁,中共云南一大会址静静地诉说着革命往事。1928年,正是在这条铁路的辐射范围内,云南早期的共产党人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在此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实践团成员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认真参观了展馆内发黄的老照片和历史文物,深入了解铁路如何为革命活动提供交通便利,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通道。
向南不远处的南湖畔,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记录着另一段与滇越铁路息息相关的历史。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了纪念馆陈列。1938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其中文法学院就设在蒙自。滇越铁路成为了联大师生的“求知之路”,许多教授学生都是沿着这条铁路来到蒙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铁路不仅运送师生,更运输图书仪器,使学术火种得以在边陲之地保存和延续。
在查尼皮村和西南联大,实践团成员们都感受到了“滇越铁路”与云南红色火种的息息相关。而碧色寨车站作为滇越铁路上的特等站,见证了这两个历史节点的交汇。实践团成员在这里开展调研并拍摄纪录片、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微课。成员们站在法式站房停止转动的钟表指针和锈迹斑斑的米轨前,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曾经,革命志士从这里乘车奔赴各地开展斗争;如今,这里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向世人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滇越铁路的钢轨上,不仅镌刻着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足迹,更承载着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学术薪火的延续。从支持革命活动到运送师生南迁,从运输抗战物资到促进当代乡村振兴,这条百年铁路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如今,当高铁时代来临,滇越铁路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继续在新时代发挥着特殊作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纽带。
在这片红土地上,铁轨依旧,汽笛长鸣,诉说着过去,也鸣响着未来。滇越铁路及其沿线的历史遗迹,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而新一代交通人将带着这份历史的启迪,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中国交通事业更加辉煌的篇章。古老的铁轨与新生的理想,正在共同鸣响民族复兴的汽笛,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王佳祺 李科毅)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