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外贸的朋友常头疼商品信息的事:新上一款产品,业务员写标题,有的写 “LED 灯”,有的写 “LED 照明灯 家用”,长短不一,客户想搜都搜不到;产品图片也乱,有的背景杂,有的尺寸不一样,看着就不专业;更麻烦的是,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系统里编了不同的号,盘库存的时候能把人绕晕。
这些乱子不仅费时间,还会影响客户信任 —— 客户看着混乱的信息,可能就不想合作了。其实只要把信息 “标准化”,再用 ERP 系统跟着商品的 “一生” 走,就能把这个麻烦解决掉,让商品成为帮手,而不是负担。
一、先把商品信息 “理整齐”:标准化 + 自动化
商品信息乱,根源是没规矩、靠人手动弄。现在能靠 AI 把信息弄规范,再用系统把数据连起来,不用再一遍遍手动录。
1. 标题、描述、图片:让 AI 帮着 “统一口径”
写商品标题、描述不用再靠业务员凭感觉。比如在孚盟的 AI 宝箱里,输入 “家用冰箱 节能 容量 200L”,系统会自动生成标题:“200L 节能家用冰箱 静音无霜 多温区调控”,既符合平台的搜索规则,客户一看也知道核心卖点。
描述也会分好类:先说 “节能省电 30%” 这种核心优势,再列 “容量 200L、噪音≤38dB” 这些参数,然后说 “适合家庭厨房、租房用”,条理清楚。
图片也能批量弄好。以前业务员修图要半天,现在的 AI 能一键把背景换成白底,模糊的图能修复,2 分钟就能处理 20 张图。还能统一图片尺寸,比如都弄成 1:1 的比例,不管是放邮件里,还是放产品页上,看着都整齐。
2. 给商品 “贴标签、编好号”:别再交叉混乱
商品分类不能乱,得按 “层级” 来:先分 “品类”(比如家电),再分 “材质”(比如不锈钢),再分 “功能”(比如节能),最后分 “规格”(比如 200L)。每个层级都定好选项,比如 “功能” 就设 “节能、静音”,不让业务员随便写。
还得给商品加 “场景标签”,比如 “热销款”“东南亚市场专用”“有 CE 认证”,这样后面推产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适合的。比如要给东南亚客户推货,直接搜 “东南亚 + CE 认证”,就能把对应的商品挑出来,不用一个个看。
“编号唯一”:定个规矩,比如 “品类缩写 + 规格 + 年份”,冰箱 200L 2024 年的款,就编 “BX-200-2024”,每个商品只有一个号,不管在 CRM系统还是 ERP系统里,都用这个号,不会再出现 “同一个商品两个号” 的情况。
3. 一次录入,到处能用:别再重复干活
要是在 CRM 里录了商品信息,又要在 ERP 里再录一遍,不仅费时间,还容易出错。现在的系统能打通:比如在孚盟里,业务员在 CRM 录好商品信息,系统会自动同步到 ERP,不用再手动复制。要是商品价格从 100 美元调到 95 美元,CRM 的报价模块、ERP 的库存定价会一起变,不会出现 “报价是 100,实际卖 95” 的乌龙。
二、用 ERP 跟着商品 “一辈子”:从新到旧都管好
商品跟人一样,有 “新生儿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有 “老年期”(衰退期),每个阶段的管法不一样。ERP 能帮着记数据、给建议,不用再靠人猜。
1. 导入期(刚上线 1-3 个月):少进点货,试试水
新品刚推,不知道市场喜不喜欢,别一下子进太多货。先把基础信息录进 ERP:成本多少、卖多少钱、最少订多少、哪个供应商靠谱、多久能交货。再看看 CRM 里有多少客户来问这个新品,大概能转化多少单。比如一个月有 30 个客户问,按三成能成单算,进 10 台左右就够了,免得堆在仓库里占钱。
2. 成长期(销量每月涨 10% 以上):别断货,跟着需求走
要是新品卖得越来越好,就得保证库存够。ERP 能实时看销量:比如某款冰箱 200L 的规格占销量 70%,那就重点保证这个规格的库存。还能算 “什么时候该进货”:比如供应商要 15 天才能交货,现在的库存只能卖 10 天,系统会提前 5 天提醒你进货,不会让客户等货。
另外,进货多了能谈折扣:比如进 100 台单价 90 美元,进 200 台 85 美元,ERP 能帮着算这个账,结合销量预测,看看进多少最划算,能省点成本是点。
3. 成熟期(销量稳了,每月涨不到 5%):别压太多货,平衡好
商品卖得稳了,怕的是货压太多,占着资金。ERP 能帮着调 “安全库存”:比如旺季销量涨 20%,就把安全库存从 10 台提到 15 台;淡季降 15%,就降到 8 台。要是有商品放了 3 个月还没卖出去,系统会标成 “可能卖不动了”,提醒销售想办法,比如跟热款搭着卖,打折清库存。
还能跟供应商 “同步信息”:比如某款商品每月稳定卖 50 台,就跟供应商说 “每月分两次交货,每次 25 台”,不用一次进 50 台堆着,减少库存压力。
4. 衰退期(销量每月降 10% 以上):赶紧清货,把资源转走
商品卖不动了,别拖着。先用 ERP 算清楚:现在还有多少货?成本多少?若是低价卖多少钱不亏(比如成本 80 美元,最低卖 70 美元)。然后找合适的客户推:比如给以前买过这款商品的老客户发优惠,或者给对价格敏感的客户推 “买二送一”,尽快把货清出去。
清货的同时,把资源转到新品上:比如原来给这款商品供货的供应商,他的交货时间、质量怎么样,这些信息同步到新品的采购评估里,不用再重新找供应商,能省不少时间。
三、商品管理的 “落地小技巧”
每月 “审计” 一次商品信息:导出系统里的商品信息,看看标题规不规范、图片齐不齐、编号唯一不唯一,有问题赶紧改,别让小问题堆成大麻烦。
把 ERP 和 CRM 的数据对着看:每季度看看 ERP 里的库存,再看看 CRM 里的询盘 —— 要是某款商品问的人多、买的人少,可能是价格太高,或者规格不对,得赶紧调整。
其实商品管理不用追求 “完美”,只要有规矩、有工具跟着,就能把乱子理顺。让每个商品都有清楚的信息,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策略,这样商品才能帮着公司赚钱,而不是让人天天头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