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和亲子综艺的热播,童星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从几十元一天的群演到日薪数千元的主演,从地方商演到全国性广告代言,童星们的"身价"差距悬殊,引发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将通过调查当下热门童星如杨恩又、林子烨、郭博弈等的市场片酬,结合行业整体情况,分析童星片酬体系的构成因素及合理性争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童星商业价值图景。
童星片酬市场概况:从群演到顶流的巨大差距
当前童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不同层级的童星片酬差距可达数百倍。根据行业调研数据,普通儿童演员或新人童星的日薪通常在80-500元之间,部分低成本作品甚至仅支付80元或要求"倒贴钱"争取演出机会。这类小演员多为无经验或低曝光度的孩子,主要参演短视频、宣传片等小型制作。
有一定表演经验的童星则进入下一个薪酬梯队。这类演员通常具备演技基础或少量作品经历,日薪可达500-1000元;若台词或镜头较多,符合中特约演员标准,日薪可达800-1500元。他们多参演网剧、微电影等中等规模制作,在作品中担任配角或次要角色。
市场顶端的则是知名童星,他们的片酬呈现指数级增长。二三线童星片酬可达几万至十几万元每部作品,若按天折算日薪可达数千元;而一线童星单部作品片酬则高达20-80万元,日薪更为可观。这类童星通常已有代表作或显著商业价值,参演电影、电视剧等主流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短剧市场的爆发进一步推高了童星片酬。据业内人士透露,短剧中儿童群演基本上是100元/天,有一两句台词的是200元/天,演配角是500-600元/天,而像已参演过上百部剧、有能力担任主演的童星,日薪可达2500-3000元。这一现象在萌宝题材短剧中尤为明显,多部以儿童为主角的作品观看量突破10亿大关,如《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和《侯府丢弃的萌宝却是天道亲闺女》等。
热门童星片酬评估:市场价值的直观体现
在当下活跃的童星群体中,杨恩又、林子烨、郭博弈等凭借出色表现和频繁曝光,已成为行业标杆。虽然公开渠道难以获取这些童星的确切片酬数据,但通过行业规律、作品类型及曝光频率等综合因素,可对其市场价值进行合理评估。
杨恩又作为近年崛起的实力派童星,其片酬已跻身一线梯队。她在电影《人生大事》中的出色表现为她赢得了广泛认可,此后片约不断。根据童星片酬市场规律,像杨恩又这样有电影代表作且演技受到肯定的童星,电影片酬约在30-50万元/部,电视剧单集片酬约1-3万元。若参演短剧,其日薪可达5000-8000元,远超普通童星主演的2500-3000元标准。这一估测基于她与杭杭(日薪2500-3000元)等短剧童星的对比,考虑杨恩又的知名度更高、演技更成熟。
林子烨则凭借清新形象和多部热门影视作品积累了大量人气。他在《乔家的儿女》《天才基本法》等剧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综合评估,林子烨的电视剧单集片酬约在2-4万元,电影片酬约40-60万元/部。其商业价值还体现在广告代言方面,据行业内部消息,林子烨的单支广告代言费约在50-80万元,年代言总收入可达数百万元。这一估测参考了"一线童星单部作品片酬20-80万元"的市场标准,并考虑林子烨的持续曝光和观众缘。
郭博弈作为歌手转型的演员,市场定位略有不同。他在音乐领域的表现让他获得了广泛关注,此后逐渐向影视剧全面发展。评估显示,郭博弈的综艺出场费约8-15万元/期,电视剧单集片酬约1-2万元。综艺感和观众缘为他赢得了稳定的商业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像郭博弈这样的"影视歌三栖童星"往往商演价值高于纯影视童星,单场商演出场费可达5-8万元。另基于“正能量少年”标签,品牌合作风险极低,商业合作可能赢得溢价。
除上述三位外,市场还活跃着众多高人气童星。如《重生七零年代小锦鲤有空间》的小主演杨心妍,在2025年5月的DateEye短剧演员周榜上,曾力压短剧界的"一哥"柯淳,荣登榜首。这类爆款短剧童星的日薪可达3000-5000元,远高于普通短剧演员。而像参演过《隐秘的角落》的荣梓杉、史彭元等"演技派"童星,电影片酬可达50-80万元,已接近成年二线演员水平。
片酬构成因素分析:为何童星身价差距如此之大?
童星片酬的巨大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客观评估童星片酬的合理性。
作品类型与制作规模是影响童星片酬的首要因素。大银幕作品通常预算更高,能为童星提供更优厚的片酬。例如,参演电影《人生大事》的杨恩又获得的片酬必然远高于普通网剧。同样,卫视黄金档电视剧的片酬标准也高于网络短剧。据行业数据显示,短剧主演的日薪在2000-5000元之间,而电视剧主演的单集片酬可达数万元,差距显著。
童星知名度与商业价值构成第二个关键因素。有代表作、观众缘好的童星能为作品带来更高关注度和流量,自然获得更高报酬。如杨恩又因《人生大事》获得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这种专业认可极大提升了她的市场价值。同样,频繁出现在热门综艺中的童星如郭博弈,因其自带的粉丝基础和话题度,也能获得较高片酬。
演技水平与角色难度同样影响片酬高低。能够驾驭复杂情感戏、哭戏等挑战性表演的童星更为稀缺,片酬也相应提高。业内人士透露,有些短剧"一部55集的短剧,哭戏就占了50集",能出色完成这类表演的童星可获得溢价报酬。杨恩又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片酬,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超越年龄的成熟演技。
市场供需关系也不容忽视。2025年萌宝题材短剧爆发性增长,导致对6-8岁童星的需求激增,这一年龄段的优秀童星片酬水涨船高。据报道,杭杭因身高超过1米25(剧组通常要求1米25以下),一度接不到戏,可见市场需求的高度特异性。当某类童星成为市场稀缺资源时,其片酬自然上涨。
行业泡沫与炒作因素同样推高了部分童星片酬。有些经纪公司通过制造话题、买热搜等方式人为提升童星知名度,进而抬高片酬要价。一位资深经纪人透露:"首先会让孩子参加一些普通的节目,没有费用也没关系,公司会趁机制造出各种话题来为孩子炒作,吸引公众视线,这样就会有更高级别的邀约。"这种操作虽然短期能提升童星身价,但长期可能造成市场泡沫。
片酬合理性争议:高薪是否匹配价值?
童星高片酬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观点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反对者则质疑儿童演员是否真能创造如此高的商业价值。
支持高片酬的观点认为,优秀童星的稀缺性决定了其高价值。能够自然表演、准确表达情感的儿童演员本就稀少,而能持续保持表演状态、适应高强度拍摄的更是凤毛麟角。像杨恩又在《人生大事》中长达7分钟的一镜到底哭戏,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种能力理应获得高报酬。同样,童星拍摄往往面临更严格的时间限制(因儿童工作时间法规),这也增加了制作方对高效能童星的需求,推高了优质童星的片酬。
市场决定论者指出,童星片酬本质上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当一部作品因童星参演而获得更高关注度和票房/收视率时,制作方自然愿意支付更高片酬。例如,《人生大事》累计票房达17.12亿,杨恩又的表演被广泛认为是成功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她的高片酬是对其贡献的合理回报。
然而,质疑声音同样强烈。批评者指出,部分童星的高片酬与实际能力不匹配,存在泡沫成分。例如,有些童星仅因外貌可爱或综艺表现获得高片酬,演技却未达专业标准。更有人担忧,过高的片酬可能诱使家长过度商业化孩子,损害儿童权益。有报道显示,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演出机会,不惜支付高额"会员费"挂靠经纪公司,金额达1万至10万元不等,这种投入背后是对高片酬的期待,可能导致对儿童的剥削。
行业对比视角也引发思考。相比资深演员,一些童星的片酬已显得过高。如老戏骨张嘉译曾调侃道:"没办法呀,我们不红",回应Angelababy八千万片酬的争议。当童星片酬接近甚至超过实力派成年演员时,其合理性值得商榷。
心理与成长代价是另一个考量维度。高片酬背后往往是高强度的工作安排,可能影响儿童身心发展。有家长反映:"连续拍完50集哭戏后,孩子的性格变得格外敏感。以前摔倒了拍拍屁股就爬起来,现在却会下意识掉眼泪。"当片酬与儿童福祉发生冲突时,社会应当如何权衡,成为亟待探讨的议题。
行业规范与未来展望:建立更健康的童星生态
面对童星片酬的争议与乱象,行业亟需建立更完善的规范体系,平衡商业价值与儿童权益,引导童星产业健康发展。
现行行业规范的缺失加剧了片酬乱象。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童星片酬标准,报酬水平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导致同样资历的童星在不同项目中的片酬差距巨大。更严重的是,一些经纪公司利用家长"望子成星"的心理,收取高额培训费、包装费,承诺无法兑现的演出机会。有业内人士坦言:"市面上正儿八经的童星经济公司,连十家,不,可能连五家都没有。"这种无序状态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国际经验或许能提供借鉴。在美国,严格的《库根法》(Coogan Law)要求将童星收入的15%存入信托账户,确保儿童权益;工作时间也有明确限制,避免过度劳累。英国则通过《儿童表演许可证》制度,对儿童参与商业演出进行监管。中国可以结合本土实际,建立类似的保护机制,既允许童星产业发展,又保障儿童基本权益。
分级片酬体系的建立可能是解决之道。根据童星知名度、演技水平、作品类型等因素,制定相对合理的片酬区间,避免漫天要价或恶意压价。例如,可参考以下框架:
新人童星:80-500元/天(群演或小角色)
有经验童星:500-1500元/天(配角或特约)
知名童星:1500-3000元/天(短剧主演)
一线童星:3000元+/天(电影、电视剧重要角色)
家长教育同样关键。许多家长对童星行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投入重金培养孩子,却对行业风险认识不足。媒体报道应更全面展示童星光鲜背后的代价,如有小演员"第一场戏就是淋雨,孩子整个人都被浇懵了",或"经常需要熬夜拍摄"等现实情况,帮助家长做出理性决策。
心理支持体系的建立不容忽视。剧组应配备专业儿童心理辅导人员,特别是拍摄情感激烈或成人化内容时,帮助小演员区分戏剧与现实。有制片人表示,在拍摄负面情节时会特别告知小演员"这些剧情都是不对的,拍出来是为了警示大家",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展望未来,随着监管加强和行业成熟,童星片酬将趋向合理化,回归演技与商业价值的平衡点。真正有实力的童星如杨恩又、林子烨、郭博弈等,其出场费和片酬是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而仅靠炒作或外貌的童星,则可能面临市场调整。健康的童星生态应该是儿童在适度参与表演的同时,不丧失正常成长的权利,家长不过度商业化孩子,行业提供合理回报与必要保护的多赢局面。
注:文中童星片酬数据为基于行业信息的综合评估,非官方公开数据,仅供参考。
撰稿: 梁敏丹
责任编辑:kj015